丽江“荒野之国”的雕塑惊魂:当“暗黑艺术”撞上童趣公园,谁该让路?
一、一条抖音引爆的“恐怖谷”

2025年10月8日,网友小李发布了一条14秒的短视频。画面里,他举着自拍杆穿过丽江荒野之国主题公园,镜头突然对准一座“多人连体”雕塑:灰黑色水泥质感、空洞眼窝、首尾相连呈蠕动状,配乐还是《寂静岭》OST。视频配文只有一句:“谁懂啊,这哪是童话世界,分明是恐怖片现场!”短短3小时,播放量突破1200万,点赞42万,评论7万条,“吓哭宝宝”成为高频词。紧随其后,#荒野之国诡异雕塑#冲上热搜,公园官方账号的评论区瞬间沦陷。
二、公园来头:高颜值“遛娃圣地”为何翻车?

荒野之国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文旅板块,2022年开园,占地200亩,由国内某知名当代艺术团队操刀设计。园内分布着超过300座原创雕塑,主打“想象力教育+亲子互动”。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它长期位居丽江景区好评榜TOP2,被博主们称为“拍照圣地”“遛娃好去处”。国庆黄金周,日均客流一度达到1.8万人次。然而,正是这座“高颜值”公园,却因为“暗黑系”作品陷入争议:
1. “人体蜈蚣”——多人连体、无瞳巨眼,表面喷涂暗褐色肌理漆;
2. “三面女孩”——同一颗头雕出喜、怒、哭三重表情,转角处突然对视;

3. “倒吊小王子”——双脚悬空、头发垂地,夜晚灯光下形成倒挂阴影。
许多家长投诉:孩子当场吓哭,晚上做噩梦。艺术爱好者则解读为“超现实”“解构童真”。两种审美激烈碰撞,园方被迫“拆 or 不拆”站到了十字路口。
三、园方回应:艺术初衷≠恐怖效果
10月9日,媒体第一时间联系公园。市场部负责人薛小姐表示:
“所有作品都经过专业团队审校,‘人体蜈蚣’想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灵感来源于南美民间图腾;‘三面女孩’寓意儿童情绪的多变性。我们没刻意渲染恐怖,但每个人对艺术的感受阈值不同。”

运营数据也被搬出:开园至今投诉率仅0.3%,“大部分游客表示有趣”。然而,网友并不买账——“投诉率低的另一面,是被吓到的人直接退票走人,根本不会写差评。”
四、口水战:公共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事件发酵后,舆论迅速分派:
1. 拆除派:公共公园首先要“公共友好”,艺术品如果让多数人不适,就失去存在价值;
2. 艺术自由派:一旦向流量妥协,艺术创作将陷入“最低公约数”平庸,“吓人”不是原罪,关键要有提示和分区;
3. 理性折中派:可参考博物馆模式,设置“艺术警示牌”+年龄建议,把激烈作品单独划区,兼顾创作者与受众。
一位中央美院教授在央视评论中直言:“超现实主义放进亲子乐园,就像把辣椒塞进奶瓶,不是辣椒错了,是用错了地方。”
五、拆除与损失:创作成本谁买单?
10月13日凌晨,园方发布致歉声明,宣布已拆除“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3座争议雕塑,并承诺“未来加强审核,确保更贴合童真”。据了解,单件雕塑平均制作成本约35万元,拆除+搬运+场地修复费用超15万元,此番操作让公园直接损失逾120万元。更尴尬的是,拆除视频再次登上热搜,有人吐槽“艺术向流量低头”,也有人嘲讽“黑红也是红,营销到位”。
六、不是孤例:公共艺术“踩雷”史
近几年,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 2021年,重庆某商场展出“僵尸新娘”装置,被家长投诉后连夜搬走;
- 2022年,深圳地铁站壁画因“血腥人脸”遭质疑,最终加装磨砂玻璃遮挡;
- 2023年,成都公园“巨型手”被指诡异,园方设置围栏+植物软隔离才平息争议。
中国美院公共艺术研究院指出:国内公共艺术立法滞后,缺乏“事前评估—事中监管—事后反馈”机制,导致“踩雷”后只能“一拆了之”,既浪费资金,也伤害创作者积极性。
七、国际经验:分区+预警+参与
在国外,黑暗艺术并非不能进入公共空间,而是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冲突:
1. 分区展示: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将“刺激装置”放在18+艺术区,需验票进入;
2. 提前公示:纽约高线公园对大型装置举行线上听证,收集周边居民意见;
3. 柔性标识: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惊悚”作品前设置“情绪提示牌”,给予观众心理预期;
4. 共创机制: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邀请儿童参与“恐惧值”评分,决定是否夜间点亮某些灯光效果。
八、律师说法:拆or留,法律边界如何定?
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我国现行《公共文化艺术促进法》并未对“恐怖、惊悚”标准作出细化,只要内容不涉及暴力、色情、政治敏感,原则上可展出。但若因艺术品造成游客心理或人身损害,园方需承担侵权责任;“拆除”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行为,并不构成对创作自由的侵犯。换言之,法律把“审美裁量权”交给了运营方,也导致“谁闹谁有理”的舆情困境。
九、展望:让“想象力”不再吓人
荒野之国负责人透露,公园已邀请儿童心理学、公共艺术、文旅法规三方面专家,启动“作品风险评估”整改:
- 一个月内增设200块情绪提示牌;
- 对12件“暗黑系”作品实行“年龄建议+扫码投票”,得票低于70%即改造或搬迁;
- 2026年开幕的二期园区,将试点“分区+听证”模式,公开征集居民、家长、学校代表意见。
“我们不想把想象力关进笼子,但也不想再让一个孩子做噩梦。”薛小姐说。
十、结语:艺术可以尖锐,公共必须温柔
荒野之国的争议,本质是“创作自由”与“公共接受度”的拉锯。艺术当然可以挑战认知、触碰恐惧,但放进“亲子乐园”这一特定语境,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心理承载力。毕竟,公园首先是服务大众的空间,其次才是展示创意的舞台。希望下一次,我们再刷到丽江的短视频时,不再是“吓哭宝宝”,而是“ wow,原来童话还可以这样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