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艺术在城市的缝隙里呼吸
创始人
2025-10-14 03:31:06
0

24HOURS|BERLIN

柏林是一座矛盾而独特的城市。

它既承受了二战与冷战的伤痕,又在废墟中孕育出自由的创造力。这也是它不同于巴黎的精致优雅或英伦的老派克制,柏林的艺术往往扎根在不寻常的空间:火车站、教堂、墓园、工业厂房。艺术并不是孤立的展品,而是与建筑、历史和身体经验紧密交织。

这次的柏林之行,便是一场在这些空间之间的穿行。在小野洋子的祈愿树下写下心愿,在 Lygia Clark 的墨绿色帷幕间放慢呼吸,在 Klára Hosnedlová 的织物森林里感受身体被包裹,在 James Turrell 的光色教堂中静坐冥想,也在犹太博物馆和大屠杀纪念碑中面对无声的呼喊。

这些体验共同绘制出一张心中私藏的“柏林艺术地图”。

James Turrell:光之冥想

在柏林米特区的一座古老墓园里,有一场只在日落前后发生的“光之礼拜”。这也是柏林之行,超级期待的目的地。

位于Dorotheenstädtischer Friedhof 的小教堂,2015 年修复时由James Turrell 重新设计了整座空间的“光环境”——不是用灯去“照亮”,而是让建筑被纯粹的光与色所充盈,墙体仿佛失去重量,时间随着色谱缓慢流动。

这是一次“无声的演出”:没有节目段落,只有光色与空间的呼吸。坐着、安静看,让眼睛慢慢适应暗到亮、冷到暖的过渡,能明显感到时间被“拉长”。(与Turrell的一贯创作一致)这也是它光之冥想冥想的一贯的感受,在安静的墓园教堂里,各种具身化的体验和觉知更为敏锐。

夕阳下,光色缓缓流动,墙壁似乎失去了重量。没有叙事,没有言语,只有光的呼吸与空间的脉动。坐在其中,时间被拉长,呼吸与光的节奏合而为一。这不是展览,而是一场冥想。Turrell 让人意识到:光是最温柔的雕刻者,而空间本身就是一件作品。

参观方式

1.只接受导览入内,并且在日落前后开始(每天时间会随季节变化)。

2.时长约 1 小时,含 25–30 分钟德/英语导览讲解。

3.需要官网建议提前线上购票

4.室内禁止拍照(可以在门外拍外观)

]

James Turrell Light Installation

St.-Matthäus-Kirchhof, Großgörschenstraße 12-14, 10827 Berlin

https://billetto.eu/users/evangelischer-friedhofsverband-berlin-stadtmitte

Gropius Bau:在梦与现实之间

Gropius Bau 坐落于柏林市中心,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19世纪的展览馆在二战中几乎化为废墟,如今重建后的它既是文化地标,也是国际艺术交流的舞台。这里的展览常常跨越学科边界,直面社会与政治议题。

在此,遇见了小野洋子的回顾展《Music of the Mind》:八十高龄的小野洋子以她一贯的简练、冥想式语言,与观者展开一场横跨半个世纪的灵魂对话。

《Wish Tree》是展厅外最先映入眼帘的作品。几棵树木伫立在光照温柔的天井之中,枝叶间挂满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书写的愿望卡片,与这个空间非常匹配,白色的祈愿树也非常好看。艺术家不再仅是许愿者,更是用行动种植和平的信使。她将“愿望”从语言中抽离出来,回归至身体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书写、悬挂、凝视,都是一次次微小但庄严的仪式。

展览中以影像的方式并置了1965年与2003年两个版本的《Cut Piece》,这使我久久不能释怀。前者是一个年轻女性静静地坐在舞台中央,任由观众剪下她的衣物;后者则是近四十年后,小野洋子以年长之身再次重演同样的行为。两次演出间的时间张力令人震颤。在60年代,她的表演还显得紧张羞涩,而在2003年,她坐在舞台上,不再是脆弱的表演者,而是一位沉稳的在场者。

展览中最让我出神的是那座蓝色的小屋装置,它仿佛漂浮于展厅角落的时空之中。我愿将它理解为一艘“心灵的船屋”——将观众的意识带往记忆的深处,它是一处“中介空间”(intermediary space),让观众在静默中遇见自己的脆弱与渴望。

小野洋子一直拒绝被定义。她是艺术家、音乐人,却又始终保留着“不确定”的自由——正如她在展览序言中写道:

“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

Gropius Bau

Niederkirchnerstraße 7, 10963 Berlin

www.gropiusbau.de

Neue Nationalgalerie:现代主义的透明殿堂

Neue Nationalgalerie 是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杰作,钢结构与玻璃幕墙构成了最纯粹的现代主义美学。远远望去,它像是一座漂浮的透明盒子,光与空气自由流动,观众仿佛进入城市的公共客厅。馆内的结构也极为简洁,地面层即为入口,主展厅在上方,由八根十字形柱支撑起的钢结构屋顶,形成感觉的无柱的开放空间,在这里看现当代大体量的雕塑、装置艺术等作品,就非常过瘾。

作为国家美术馆的一部分,Neue Nationalgalerie 致力于展示 20 世纪艺术,兼顾雕塑、影像、装置与绘画,馆内收藏着20世纪的重要艺术作品,同时,其室外雕塑公园也用于当年展览(例如 Fujiko Nakaya 的雾雕塑)。

2025 年的一场重要展览就是 Lygia Clark 的回顾展。Lygia Clark 的回顾展让我体会到策展如何改变身体的节奏。展厅被墨绿色帷幕隔成层层空间,与大理石墙面呼应。观众在其中穿行,呼吸被放慢,身体被迫调适。Clark 强调“触觉”的理念在这里得以放大:展览不只是视觉经验,而是一场全身感知的仪式。相比伦敦白教堂的同类展览,这里更具具身性。建筑与作品相互渗透,空间本身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Neue Nationalgalerie

Potsdamer Straße 50, 10785 Berlin

www.smb.museum

Hamburger Bahnhof:工业遗迹中的当代现场

Hamburger Bahnhof 前身是一座火车站,如今是柏林当代艺术的核心地标。高耸的拱顶、裸露的金属梁架和混凝土墙面,都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印记。艺术在这里像是从废墟里萌发的新芽。

走进汉堡火车站博物馆(Hamburger Bahnhof)的主展厅,Klára Hosnedlová 的展览《embrace》以巨幅织物悬挂构成森林般的氛围。巨幅亨苔与亚麻织造挂毯从高天花缓缓垂下,宛如进入一座原始森林,拟态自然与粗糙质感瞬间填满感官。材质既厚重又柔韧,皮毛般的表面在光影下闪烁——那种微微刺触的粗糙,令人忍不住触手相碰。空间中的音乐仿佛一道无形力量:飘荡着卡尔帕斯山少女合唱团与捷克说唱歌手 Yzomandias 的交织声线,既悠扬又带有圣歌般的肃穆,让人心头一震,仿佛置身于一种仪式的现场。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它如何让身体再也无法只是“看”,而是在触觉与听觉中“被”艺术包裹。

《embrace》布置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火车站遗址中,冷硬的金属梁架和混凝土地面与柔纺织挂毯之间形成强烈对比——象征着乌托邦与时代建筑语境间的碰撞。

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galerie der Gegenwart

Invalidenstraße 50-51, 10557 Berlin

www.smb.museum

König Galerie:教堂里的先锋实验

来到柏林,除了街头的涂鸦和朋克气息,还有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艺术地标——国王画廊(König Galerie)。它坐落在一座改造自1960年代的圣艾格尼丝教堂St. Agnes里,高耸的混凝土结构自带力量感,冷峻却庄严。2015 年,画廊主 Johann König 将其改造为当代艺术空间。如今,它已成为柏林最具影响力的画廊之一,以大型装置、跨界实验闻名。

走进大厅,你会感受到一种超越“白盒子”的展览氛围:建筑本身就是艺术的一部分。展览内容从装置、绘画到影像,都以先锋和实验精神著称。展览强调前卫与跨学科的实验,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教堂的肃穆氛围被转化为探索当代艺术的现场。而入口的小咖啡馆,则在艺术的冷峻之外,增添了片刻温柔与闲适。

König Galerie

Alexandrinenstraße 118-121, 10969 Berlin

www.koeniggalerie.com

Fotografiska Berlin:身体与记忆的缝隙

Fotografiska Berlin 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成,墙面带有粗粝的街头气息。它的展览关注摄影与社会议题,尤其是性别与身份。Šejla Kamerić 的个人展览《EX YOU》直击女性处境,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本年度最有感触的艺术作品与展览。

《We Come With a Bow》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借用了蝴蝶结、婚纱、内衣等装饰性元素,将其与身体片段结合。蝴蝶结看似轻盈,却是一种“被期待”的符号:女性被要求温顺、被装饰、被观看。婚纱则进一步指向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训——纯洁、奉献、顺从。Kamerić 用这些看似柔软的符号,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沉重与压迫。《EX YOU BODY》这是一件艺术家与女儿合作的作品:女儿为母亲的身体拍摄照片,并在图像上标注属于她自己的部分。身体被切分、标记、重组,既有母女间的亲密与依存,也有分离与自我认同的张力。它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身体的所有权究竟属于谁?母亲?孩子?还是被社会凝视与规训的?

工业化的空间与女性身体的影像叠加,赋予展览更强的现实力量。

Fotografiska Berlin

Oranienburger Str. 54, 10117 Berlin

www.fotografiska.com/berlin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中的无声呼喊

在柏林,记忆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由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以“断裂”与“虚空”作为建筑的语言。锯齿状的外墙、斜切的窗孔,让人一进入便感到不安与压迫。馆内有几条贯穿的“虚空”(Voids),它们空无一物,却以缺失来诉说历史的伤口。

最震撼的体验来自“记忆空间”(Memory Void)中的装置《Fallen Leaves》。整个地面被成千上万块厚重的铁片铺满,每一片都切割成一张张扭曲的脸孔。当观众踩上去时,脚步带动金属与混凝土的撞击声,仿佛哭喊与尖叫凝固在空间里。声音在耳边回荡,让人无法退避。

而在勃兰登堡门附近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由2711根混凝土石碑构成。穿行其间,石碑逐渐高耸,视线被阻隔,空间压迫而冷峻。阳光投下的光影交错,却没有任何出口感。这不是“观看”的纪念,而是一种无法回避的身体体验。

Jüdisches Museum Berlin(柏林犹太博物馆)

Lindenstraße 9-14, 10969 Berlin

www.jmberlin.de

柏林的艺术地图,是由建筑与历史拼接而成的。火车站、教堂、墓园、工业厂房,都成为艺术的发生地。它们既承载了历史的沉重,也释放着当代的自由。在柏林,看展从不是孤立的艺术经验,而是一场身体与空间的对话。它让人学会在裂缝里呼吸,在沉重与轻盈之间,与艺术、城市和历史一同存在。

✍️撰文 & 📷摄影 |yoko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陶瓷精雕机如何让复杂陶瓷零件实... 在新能源、半导体、医疗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时间就是竞争力。一个复杂陶瓷零件的开发周期,往往直接决定了...
《穿粉红衬衫的巨人男孩》新书分... 11月12日,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小说月报·原创版》编辑部承办的“与曾晓文畅谈《穿粉红衬衫的巨人...
【妙笔成画教育】随心的绘画就好 在一个悠闲的下午,你决定拿起铅笔,画一画家里的一束干花。 但慢慢地,你开始紧张起来,有点手忙脚乱。 ...
艺术节“自定艺”:向沉浸式剧场... 文汇报记者 柳青 成年观众能不能在表演区域随意走动?大量运用声光技术的“无情节”表演,该出现在美术馆...
木工压刨机密封式空气弹簧 木工压刨机密封式空气弹簧
木工涂布机空气气囊弹簧 木工涂布机空气气囊弹簧
乌军用“火烈鸟”巡航导弹击中俄... 当地时间11月13日,乌克兰军方发布视频显示,乌军连续发射5枚“火烈鸟”远程巡航导弹打击俄罗斯奥廖尔...
十堰市茅箭区暖玉生烟珠宝店(个...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十堰市茅箭区暖玉生烟珠宝店(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潘志健,注册资本1...
嘉佰道徐汇双子展厅启幕,以“日... 11月7日,宸嘉发展旗下嘉佰道徐汇双子艺术展厅于徐汇龙华启幕。伴随JIA ART艺术沙龙的举办,一场...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的众多武将中,关羽和赵云的地位常常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关羽的排名应低于赵云,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