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3日讯 这两年,枣庄薛城大沙河沿线村庄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不约而同地选择回村生活,究竟是何缘由引起这股逆城镇化的潮流?如果问问村民,他们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回来了,村里比外面更好!”
湛蓝的天空下,一泓碧水、清波荡漾。黄白两色游船悠然穿行,划开粼粼波光。周末,大沙河白楼湾的沙滩上人群熙攘,嬉戏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堆沙子、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游客们闲坐在沙河畔,邂逅田园风光。
游客张成成说:“水很清、环境优美,休闲的时间带孩子出来游玩,相对平时的生活,很放松。”
风光旖旎的画卷令人陶醉,却是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之前,沿岸的污水排放到大沙河里,环境脏乱差,不仅没有游客,连岸边的村民也逐步外流。对此,当地严禁污水排放,清淤河道、打捞水草,修建护坡,一点一点恢复河道生态。如今,滨水长廊、金色沙滩、游船码头错落点缀,大沙河完成华丽转身。
枣庄市薛城区白楼村村民刘业青说:“经过治理之后,非常干净,环境也很好,外面来旅游的人也很多。我们吃过饭之后,也会出来遛遛,散散步,很多出去的人现在都回来了,回来居住了。”
美景醉人,文化润心。除了自然风光,这里更有英雄传奇。当地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在河岸边打造了运河支队记忆馆,以大量图片、实物以及形象的雕塑,再现那段烽火连天的光辉岁月。游人多,就业机会就多。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大沙河沿岸的村民推着小车,卖鱿鱼、烤串、饮料还有小饰品,也是一份不错的收入。
摊主李贵梅说:“我是这附近的,来这边摆个摊。这边旅游的人挺多,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个千把块钱,比出去打工还强呢。”
春夏有美景,秋冬有美食。环境的变化不仅带来游客,也润泽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大沙河东岸就是火龙果草莓采摘园,源源不断的优质河水浇灌出一棚棚甘甜多汁的水果,前来休闲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陶然说:“没想到本地也有这样的采摘园儿,刚才我一口气连‘炫’了好几个,又香又甜的,等一会我要发个朋友圈‘炫一下’。
不只水果,大沙河沿线的辣椒、马铃薯等蔬菜同样远近闻名,当地形成了以“规模化种植+初深加工+休闲采摘+农旅文化”为特点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水清、景美、口袋富,村民的日子越过滋味越足。
闪电新闻记者 刘印红 薛城融媒 杜文正 丁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