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艺术节观察②
郑焕钊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强化了大湾区文化品牌建设,不仅实现了大湾区11个城市文化艺术的联动,还通过重塑板块、搭建平台,推动该艺术节升级成为具有国内外广泛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在此过程中,尤为显著的是艺术节在互动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遵循新大众文艺的规律,引领艺术普惠与全民美育的新理念,推动文化艺术在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与共享。

观众在星海音乐厅参加大湾区艺术节艺术讲堂活动。南方+记者 姚志豪 摄
在这届文化艺术节的整体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互动传播的双向融合。
一方面,艺术节通过设立“艺韵和鸣”艺术讲堂、艺术家对谈等形式,采取了多种艺术普及方式,向大众传播艺术的多样性与深度。这种方式通过专家与艺术家的专业讲解,极大提高了艺术普及的层次,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精髓。

大湾区艺术节举行期间,丰富多彩的艺术讲堂吸引了众多市民到场聆听。南方+记者 姚志豪 摄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南方日报、南方+通过策划“艺术点亮生活”系列征文活动,组织观演团等,鼓励市民分享在艺术节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艺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专家或艺术家的单向传输,而是通过大众的直接参与,反馈大众的艺术感知。这一过程中,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过程,而是充满了互动和共创的可能性,创新了文化艺术节的普惠性理念。

南方日报、南方+组织的观演团及“艺术点亮生活”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观众的热情支持。南方+记者 仇敏业 摄
文艺普惠性一向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传统上,文艺普惠通常是通过“送文化”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文化产品的供应与大众的需求匹配。尽管这种做法通过“点菜式”的方式有所改进,但它仍然只在“产品普惠”上做文章,而未能真正解决艺术内涵和审美精神的传播和普及。相比之下,社交媒体和全民互动的兴起让艺术的普惠性不再局限于单向的“送”与“接受”,而是转化为双向的互动和共创。在此模式下,艺术不再只是被动的消费品,而是成为了公众共同创作与分享的产物。

香港话剧《Skylight天色》在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举办主创主演见面会,现场剧组与剧迷合影留念气氛热烈。南方+记者 姚志豪 摄
在高雅艺术的传播过程中,这种互动共创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雅艺术节而言,如何让其真正成为全民的艺术节,是一个关键问题。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距离,往往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艺术节模式来缩短的。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积极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艺术节如何在展览、讲座、艺术家交流等环节的设计上,鼓励观众与艺术互动,推动观众由“观者”转变为“创作者”,从而真正打通高雅艺术与大众消费之间的通道,让高雅艺术的形式和审美精神得以真正普及?这正是新媒介新语境条件下艺术全民性的一个必要环节。而正是这种互动的过程,赋予了大众评价的权利,使艺术节不再是单纯由专家评定艺术价值的舞台,而是一个通过人民欣赏、评价来体现艺术价值的公共平台。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创新实践不仅刷新了艺术节的普惠性,也为大湾区文化的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共创,艺术节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展示平台,它成为了大湾区文化艺术的代表性符号。在艺术节的推动下,大湾区的文化生态逐步实现了从“文化传输”到“文化共创”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提升大湾区人文精神,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