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融心,烟火映诗——胡维平散文艺术的三重意趣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多元格局中,胡维平的文字宛如一股清泉,流淌着独特的“通感气质”。它既似在笔墨间展开一场深邃的艺术修行,又如在烟火里营造出诗意的栖居之所,更是经典与当下展开的一场温柔对话。从《秋荷绮梦》里行书与文字的精妙互文,到《小猫与篆刻》中日常碎语的灵动记录,再到《读杜甫〈望岳〉有感》中古今的深情叩问,胡维平的散文世界始终围绕着“艺术”“日常”“自然”三个核心,精心织就了一张兼具审美质感与生命温度的网。
一、跨艺通感:散文与多媒介的共生之境
胡维平的散文最为鲜明的特质,在于其大胆打破了单一文字的固有边界,让散文与书法、水墨、摄影等艺术形式形成了“共生共振”的奇妙格局。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艺术语言的深度互译与交融。
在《秋荷绮梦》中,行书的笔意被巧妙地融入文字之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与“秋荷”的枯荣状态完美契合,文字仿佛化作了纸上的灵动墨迹,在叙事过程中自带书法的独特韵律。当描绘秋荷的枯败时,文字的节奏变得迟缓而凝重,如同行书中干涩的笔触,传递出一种沧桑与无奈;而写到秋荷在残阳中的倔强姿态时,文字又变得挺拔有力,恰似行书中流畅且富有张力的线条,展现出生命的坚韧。
《抚仙湖写生》则将水墨画的留白与写意手法融入散文创作。写湖光山色时,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铺陈,而是如运笔般“惜墨如金”。在描述“水色映云”的意象时,文字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留白并非空洞,而是如同水墨画中的空白处,蕴含着无尽的韵味,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去填补和丰富画面。
《喜洲》则带着摄影的独特视角。从“青瓦白墙的光影”到“街角咖啡馆的蒸汽”,文字捕捉的不再是宏大的风景,而是如同镜头般的特写。在描写青瓦白墙的光影时,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光线在墙面上的移动和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明暗对比,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光影在墙面上跳跃的动态画面;而对于街角咖啡馆蒸汽的描写,则通过对其形态、颜色和飘散方向的精准捕捉,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惬意的氛围,让旅行的记忆有了可触摸的细节。
即便是纯文字的《周末书法时光》,也处处洋溢着“笔墨思维”。写研磨时,“墨汁在砚台里晕开的纹路”被描绘得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看到那墨汁在砚台中缓缓扩散的过程;写运笔时,“手腕的轻重与呼吸的缓急”也被巧妙地关联起来,让读者在文字中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创作的动态过程。这种跨艺表达,使散文既保留了文字的叙事力量,又兼具了视觉艺术的审美魅力,构建出一种“可观、可感、可品”的立体阅读体验。
二、日常与经典的双向叩问:在琐碎与厚重间寻平衡
胡维平的散文从不回避日常的“烟火气”,却总能在琐碎之中叩击经典的厚重。他写《小猫与篆刻》,并非仅仅记录“猫爪碰倒印泥”的趣事,而是巧妙地借小猫的灵动反衬篆刻的沉静。方寸印章里的篆字,线条规整、结构严谨,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客厅里的猫毛,轻盈、随意,代表着日常生活的鲜活与灵动。这两者形成了奇妙的对照,日常的鲜活成为了理解传统艺术的入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他写《慢时光,走神杂货铺》,聚焦于“都市边缘的小铺”。从“旧钟表的滴答声”到“老板磨咖啡的节奏”,作者将杂货铺塑造成了一个“对抗快节奏的心灵栖息地”。在这个小铺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人们可以放下生活的疲惫和压力,享受片刻的宁静。而这份“慢”,又与《读〈陋室铭〉有感》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相呼应。陋室虽简陋,但主人品德高尚,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精神的富足。胡维平通过这种呼应,让日常的“小确幸”升华为精神的“大自在”,使读者在阅读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面对经典,胡维平亦不做枯燥的解读。在《草书曹操〈龟虽寿〉有感》里,他不纠结于“老骥伏枥”的字面释义,而是着重描写自己草书时“笔锋的苍劲与手腕的酸痛”。曹操的“壮志”在胡维平的笔下,转化为当下书写者的“坚持”。当笔锋在纸上挥洒,那种苍劲有力的感觉,仿佛是曹操当年驰骋疆场的豪迈;而手腕的酸痛,则体现了书写者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与执着。这种将经典与自身体验相结合的写法,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读王维〈青溪〉诗有感》则以“今时的溪水”映“古时的诗意”。作者写自己在溪边散步时“听水声、看游鱼”的体验,与王维的“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隔空对话。今时的溪水依然清澈,游鱼依然自在,而古时的诗意也在这溪水中得以延续。这种“以日常解经典,以经典照日常”的写法,让传统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生活的精神养分,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三、自然书写:以草木光阴载生命温度
自然是胡维平散文的重要底色,但他笔下的自然从不只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承载着生命体验的“时光容器”。
《秋雨》不落俗套,没有写“雨打芭蕉”的常见场景,而是聚焦于“雨落在车窗上的轨迹”“行人撑伞时的步态”。雨落在车窗上,形成一道道蜿蜒的轨迹,仿佛是时间的印记;行人撑着伞,在雨中匆匆走过,那独特的步态,透露出生活的节奏。胡维平将秋雨写成“城市的温柔滤镜”,藏着“让人慢下来的理由”。在这秋雨中,城市的喧嚣被过滤,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落叶铺就的小路》里,落叶不只是“秋的符号”,更是“时光的脚印”。作者写踩在落叶上“沙沙的声响”,想起“去年此时与朋友同走这条路的情景”。落叶的沙沙声,仿佛是时光的脚步声,而与朋友同走这条路的回忆,则让自然景物成为了记忆的载体。每一步踩在落叶上,都仿佛踩在了过去的时光里,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延续。
《初冬的暖阳》则更显细腻。作者写“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书桌上”,“笔尖在光影里移动”,将初冬的清冷与暖阳的暖意交织在一起。那透过玻璃窗的阳光,温暖而柔和,给寒冷的初冬带来了一丝温馨;而笔尖在光影里移动,仿佛是在与阳光共舞,藏着“平凡日子里的小温柔”。这种对自然细节的捕捉,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就连《数九晨练》这样带“修行感”的作品,胡维平也以自然为底色。他写“数九寒天里的晨雾”“练拳时呼出的白气”,将诗的韵律、书法的气韵与晨练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在寒冷的数九天气里,晨雾弥漫,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而练拳时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飘散,仿佛是生命的气息在流动。这种融合,让“天寒地冻”里生出了“热气腾腾的生命力”,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胡维平的散文,从来不是“孤立的文字创作”,而是他艺术修养、生活体验与精神追求的综合表达。在他的笔下,书法的笔墨、日常的烟火、自然的光阴与经典的智慧,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如何在当下活得有质感、有诗意”。当我们读他的《慢时光,走神杂货铺》,读他的《周末书法时光》,读他的《初冬的暖阳》,其实是在寻找一种“慢下来”的可能——在笔墨间见心性,在琐碎中寻诗意,在古今对话里找自己。这,或许就是他散文艺术最动人的力量。
(张文林)
胡维平作品清音流水

胡维平作品芳华如梦

胡维平作品牡丹国色映天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