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妮特·艾格尼丝·坎布雷·斯图尔特 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以其细腻且充满感性的绘画风格,在艺术史上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她于1883年12月23日出生在维多利亚州布莱顿的富裕家庭,作为家中十个孩子里最小的那个,自幼便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所环绕,对绘画的兴趣早早被激发。

珍妮特・艾格尼丝・坎布雷・斯图尔特
Janet Agnes Cumbrae Stewart
(1883 - 1960 年)



幼年时的珍妮特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三岁时,她竟能用手指蘸着牛奶和面包屑在桌布上画出奶牛;稍大些,还会擦掉父亲旧账本上的铅笔字迹,只为在上面尽情挥洒自己的绘画创意。这些早期的经历,如同希望的种子,为她日后的艺术之路埋下了深厚的根基。




1901年至1907年,珍妮特进入墨尔本国家美术学校学习,这是她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在这里,她师从著名画家伯纳德·霍尔和F.麦克库宾,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掌握了扎实的绘画技巧,对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的运用精准到位,同时也培养了她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眼光。学习期间,珍妮特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与认可,多次在学校比赛中获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努力的肯定,更为她未来的艺术发展筑牢了根基。


在墨尔本国家美术学校学习时,珍妮特的作品就开始受到关注。还在学生时代的她,便被选中在墨尔本的女性作品展览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后,从1909年至1919年,她定期在维多利亚艺术家协会展出作品,并于1914年当选为该协会的理事会成员。1910年,她与几位艺术家一同受委托,为墨尔本顺势疗法医院的新儿童病房创作作品,不计报酬地完成了这一任务。1911年,珍妮特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地点位于科尔斯书店拱廊,此次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作品被售出,其中一些还被艺术家鲁珀特·邦尼和校长伯纳德·霍尔购买,这无疑是对她艺术才华的高度认可。1915年,她的大幅人物作品《生命与玫瑰》在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奖,使她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珍妮特的作品类型丰富,涵盖水彩画、油画风景画和肖像画等,但她最为人称道的还是粉彩女性画。她的粉彩画风格细腻入微,色彩柔和丰富,线条流畅自然,将女性的柔美与力量完美融合,展现出女性身体的美丽和优雅。她善于运用色彩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女性肌肤的质感和光泽,通过柔和的色调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在描绘女性的姿态和神情时,她独具匠心,能准确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她对女性裸体或半裸形象的描绘尤为突出,许多作品中女性形象以背影示人,背景简洁,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女性身体的优美线条和柔和肌肤质感上。如在《让·肖肖像》(1918年)中,强烈的红色披肩与模特柔软明亮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


1922年,珍妮特与妹妹比阿特丽斯一同前往伦敦,开启了在欧洲的艺术之旅。在欧洲,她接触到更为多元和丰富的艺术文化,受到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影响。她开始在巴黎美术馆、皇家学院和巴黎法国艺术家协会沙龙等重要场所展出作品,1923年在巴黎法国艺术家协会沙龙获得荣誉奖,进一步提升了她在国际艺术界的声誉。在欧洲的十七年里,她居住在法国的阿维尼翁和卡昂等地,不同的生活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灵感,使她的绘画风格更加成熟和多样化。


在欧洲的日子里,珍妮特·斯图尔特在艺术创作上成绩斐然,个人生活同样精彩纷呈。她与澳大利亚画家玛丽·科克本·默瑟在20世纪20年代于卡普里岛开启共同生活,情谊深厚;之后,又与公关兼经纪人阿杰莫内·“比利”·贝莱尔斯结为伴侣,定居意大利拉伊古利亚。彼时,巴黎作为艺术界同性恋文化的核心地带,珍妮特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为她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独特养分。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珍妮特的人生轨迹。1939年,她回澳大利亚探亲,恰逢战争爆发,最终决定留在故土。回到澳大利亚后,她并未放下画笔,而是继续坚持创作。其作品风格在延续原有特色的同时,融入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生活的新感悟。从1947年到1960年9月8日离世,她一直居住在南雅拉的玛格丽特街,用画笔勾勒着心中的美好世界。



珍妮特·斯图尔特的一生,是为艺术不懈奋斗的一生。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力量,更传递出她对艺术的炽热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尽管在她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作品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淡去,但在21世纪初,墨尔本莫宁顿半岛画廊举办了她的作品展览,让这位杰出艺术家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人们对她的兴趣也被重新点燃。如今,珍妮特已被公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最具技术造诣与文化洞察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的艺术成就,既是对个人卓越才华的高度认可,也为澳大利亚的艺术事业增添了绚丽色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断探索、追求艺术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