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本文图片由WeArt们、龙城CC创意街区提供
艺术家不用简历(深圳站)
失声的后浪潮
阿土培 黄可馨 刘东路 王禾昭 于俊池
安定 黄硕 刘佳郡 王健行 樱泽
安鋒 黄思晴 刘炯程 王狼狗 雨晨
Andrea 黃振坪 刘涛 王连强 余荣烨
Ariel Li 洪彩琦 刘玺朦 王阳 余彦霖
白雪松 霍晨龙 刘一阳 王一墨 余佚萌
卜萱 蒋雷池 楼健儿 Weiss夏 翟献硕
蔡雨晨 纪仟澜 卢群峰 卫佳雯 张宝月
曹厚源 JOJO 吕翘声 魏籽 张迪
曹水皮 Jo.P 马清玖 文皆俊杰 张錦坚
曹小韭 Joyce GAO 马添 吴远香 张今明
曹越 雷雨茜子 毛克冉 晓蓝 张千惠
陈若燃 李重山 梅千千 肖群会 张沙鹤
陈兴昊 李国弘 宁威 邢筱墨 张奕
CHWIS 李昊 庞健昕 徐珩瑞 张嬴
崔青洲 李京 青木石 许正旭 张云沖
邓震 李檀榕 沈浪 伊凡 章瑞婷
丁慧 李梧 施佳巍 艺术工人 赵玮
董梦林 李宜初 时智宇 一土 钟俊堃
发现者2045 李英奇 石珠宇 杨白 钟童谣
范可怡 李雨 孙澜赫 杨舒蕙 周圆
甘鹏 梁健文 宋莹 羊雨柔 朱杰伟
古钊 林彬 Summer 叶勃凯 朱美熹
胡景正 林俐颖 陶涛 叶城咏 卓超慧
胡琨 凉玉糖 佟天泽 叶坤宇 邹佳豪
胡悦 梁琬澄 汪国虎 银山湖
黄欢 刘崇尚 王晗昱 尹孑辰
策展人:一鹊
联合策展人:雷鸣/林梓
联合批评人:雷徕/楚思贤
学术主持:王春辰/Paul Gladston
整体活动策划:WeArt们
主办:龙岗区文体局
承办方 :龙城CC创意街区
时间 :2025年8月29日 - 11月28日
地点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CC创意街区CIC创新创意中心
〇
一、
在一个展览落地呈现前,我们不会想到,“艺术家不用简历”这样的姿态,会导致怎么样的结果。作为一个噱头,它很容易是有效的,但作为一个理想,一个展览新模式对业态僵局的突围实验,它也可以不一定成功,或只有部分生效,就已经很好了。
《艺术家不用简历》,反精英化筛选的,拒绝以学院背景、画廊履历作为艺术家准入门槛的,为边缘创作者提供曝光机会的,激进的话语开放平权的,拒绝品质预判、只做无差别呈现的。从艺术生态的结构逻辑来看,这当然不可能演变为未来艺术的主流模式,但可以聊备一格,当作一种鼓舞——激进的声音总是迷人的声音,绝对化、理想化的行径可以为中庸、稳健的常规形态提供一种参考,为渐进改良的心态者提供一些驱动力。
和这种艺术开放性大于艺术品质的腔调相对应的,是展陈空间的性质:主理人/策展人一鹊将这种方式称为艺术与非标商业的相互赋能——也就是在商业空间里面,辟出足够纯粹的艺术空间(非以销售为目的),同时它又有别于高成本的美术馆。CIC创新创意中心位于龙城CC创意街区,其基本诉求是建设文化形象和带动周边生态的文化活力,且排除了文化精英主义那种端着的姿态;空间本身也不再是一尘不变地固定在展厅功能,可以是一个多功能容器。不是凭空表现姿态,而是实用的智慧、合理地适应于这样的前提条件,才让《艺术家不用简历》这样一个定位独特的项目,得以出现。
野生,年轻,多样,庞大而复杂的艺术家基数和作品量,适当保留的粗糙感,和商业市集活动的共融,与商业绝缘的行为、装置、影像等门类艺术的疯狂堆叠,接地气的party式氛围……共同形成这个舞台。

艺术家:马添 降临 环境舞蹈剧场 舞者:大于、李子东、雷雨茜子 聂嘉敏

佟天泽 本能动物 行为表演 现场

崔青洲 审判 数码媒体 19'22" 2023

李宜初 YICHU 1.0 影像&AI|音视频表演 10'00" 2025

黄可馨 无尽轨迹 数字媒体 4'34" 2025

沈浪 夹缝魔镜 行为艺术 2018 北京亦庄·京东(艺术家旧作,非展中作品)
二、
从实际结果来看,我们无法判断,这个展览的筛选机制,是否真的惠及了那些默默创作、缺乏曝光机会的沉默多数——或者说,这样的展览是否真的吸引到了ta们。似乎入选艺术家的构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认同、策展方理念的公信力范围、社交平台的粉丝辐射面;非刻意的、隐性的筛选方式,始终存在着,并且对“不筛选”话语的接受度,也成了筛选的一部分。
展览中固然有很多新人,但纯素人在其间占据的位置比重,则成疑,明显从视觉艺术相关专业出身、或至少受过自发系统训练的背景者,还是占了绝大比重。也因此,许多作品会在看似“野生”的画面表象下,透着浓厚的科班气息。连个别纯素人的参与,也透着一股仿佛是为了展中艺术家身份多元化而出现的系统内做派味道。毕竟,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世上的艺术,首先是一门学科(而非某种超然的高等价值;其实,被高声喊的平权本身,倒是一种被当下世界语境祝圣的高等价值),现代性的本质,(其中一种理解)是以套路/模式为基础的系统建构力。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大部分爱艺术的纯素人,并没有闯入艺术行业的欲望,而这可能和这地普遍的社会性格有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对自身作品品质有信心的新人,在加入“不筛选”这般理想化活动时的心情恐怕是有游移的,毕竟在目下的大环境里,对艺术水准的认知能力,属于门槛里的少数——超越现有行业机制弊病,是策划者的理想,而创作者还得在适应现实中负重前进。
门槛,或者说圈子,是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显然并非一场活动或一两句口号可能一下子改变。

孙澜赫《肢体》系列 雕塑7件 2025

魏籽 唯一的艺术家 架子+行为指令书+放大球 2025

胡悦 慢写练习|Before 贝壳,作文纸,墨水,节拍器2025

安定 欢迎取用(第二部分) 卫生卷纸、墨水、钢笔、纸盒及装裱画框 20x11x6cm 2025
三、
但不论如何,展中百余位艺术家的作品,比之精英化选择之后的圈内常态面貌,或许还是更能反映当下新人艺术家的某些普遍状态。这个意义,展览的样本价值,或许会高于更圈子化的“新”。其实还有很多旧人,ta们慕新,渴望融入年轻和姿势。
总体而言,参展作品风格都较为通俗直给;即使是那种结构层累复杂、意义指涉深植于艺术话语系统内部的作品,也是清晰地敞开着自己的结构,并不含蓄。这或许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折射出一代人的某种普遍特征:当选拔一定程度依托圈子话语时,成分多元、边界缝合的作品类型容易脱颖而出;而在一种标榜纯开放的情境下,直白的表达或简单的套式反而占据了主流。
部分艺术家在日常可能偏好于视觉内容和概念结构的复杂性,但来了《艺术家不用简历》,似乎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往日创作的松弛状态,难得地采取了纯直给的策略。
一些社会批判性议题的作品,会稍微有些议题话语套路化。另一些则将宏大题旨和个人感伤叙事套用在一起:流露的情绪,不再传递社会问题本身的沉重感,而是透出一股小清新的阴郁。
而部分将某个概念转换为行为或装置的创作,也存在直接生转、硬套的情况,消除了情感的厚度、点子机巧的灵光之趣,不太讲究沉淀。这种情况的优点与缺点相应并存:直给,不绕弯子,但同时也失之草率。
部分行为艺术在重复特别经典的范式:例如重复某项最基本的身体运动直至体力耗尽,例如以一个仪式化的行动讲述某种标准化的东方智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其实很多看似高明得多的行为艺术,也在重复这一类内核,只是花样外衣更为精致、更富有艺术的颅内手艺。
摄影作品更是如此,多在典型的视觉模式内,不避讳常见、不刻意强化个人风格——但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挺好的,有传承、有真实,不搞应试型的虚假创新。
但不管怎么样,以上这一些作品,至少是占据视觉C位的。至于绘画,则大多密集地铺满墙面,如同背景板。

甘鹏 时间的皮肤 布面油画 70x103cm 2025

曹越 左:暗夜巡礼No.4 75x75 cm 布面油画 2024;右:暗夜巡礼No.5 70x70 cm

张赢 后现代演化论

张今明 状态 丙烯、墨 210x108cm 2025

李雨 存在的层次 摄影微喷 40x60cm 2025

刘涛 饥京行为表演与摄影 40x60cm 2013

章瑞婷 夜晚的降灵(部分) 蚀刻纸、艺术微喷 150x120cm 2024
四、
我知道我们最好的品质,并不是嘴上说说的不妥协。对何种腔调的认同,和在创作的形式中所体现之种种趣味趋向,是有关联的。
望着富有信心的未来,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展览中的具体作品。
朱美熹的《WHO AM I if not exploited》,是一句如题的标语。标语式的设计配合簇绒材料,呈现的视觉感,有一股商品广告与市售挂毯的混合味道;但另一方面,红底黑字的标语形式又带有大字批判的宣言意味;“WHO AM I”,一句再常见不过的存在主义套语,小字补充的“if not exploited”,则在将自我认同问题宣告为反经济理性人叙事的社会批判之同时,混杂了一丝来自哲思套语的私人化诗意情愫。看似直白的形式语言底下,实际上有着情感表达上的复杂性。以及《做自己的主》,模仿木刻版画原版的形式、上红墨(上世纪上中旬公共宣传画的典型样貌),一句标语:做自己的主。
邹佳豪的《爱心铡机》,可爱的和造型简单的,朴素的有趣性和直白的讽刺:爱的断头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这个展览的面貌设置、场域语境如此,艺术家拿出来的,必定不会是这么松弛的作品。
黄振坪的作品在现场,特别像展览总体视觉设计的一部分,而不像是一件独立作品。据资料显示,艺术家的作品,原本还包含问答的交互环节,但在现场,则变成了应景的海报,对艺术圈的艺术做着调侃。如果这件创作确是如资料所示的那般,那么成为了视觉主体的展陈品,其实并非创作整体结构的核心——这种剥离感在半直给、半有结构的概念艺术中,常常发生,适应场域后,便成了另一件东西。另外,这些海报的样貌,似乎有和85新潮时著名的“禁止掉头”标志互文的意思,那时高调而悲怆,如今戏谑而无意义。
邓震的《手机佛》、《手机神》、《手机主》,也很直接。iPhone被置于神龛上,摆上供品,插上三炷香。讽刺的内容是熟悉的、不是晦涩的。
以下几件作品,则是非常典型地,把《艺术家不用简历》往一个艺术市集、艺术party的调性里推。禾昭王的《临时写简历》大画布工作坊,呼应主题的创作。艺术工人的《网格即庙宇:后人类仪式》,最近一年很火的一件作品,讽刺艺术在体制化过程中变成了应试算法的规训游戏,这件作品一本正经的滑稽仪式,在这里特别像派对专供。李重山的《圈子游戏》:庙会套圈游戏的形式,但所套的交通锥造型物,上面写着代表艺术圈的圈子游戏的名词,类似于“川美校友群”“皇艺校友群”之类的;这个简单无害的讽刺,有很重的游戏性,因而也未必契合“圈子”结构的真实。同样制造着艺术市集调性,还有Andrea的灵媒摊位——实际上,笔者根本不知道她的作品实际是在做什么,只是这个形式太强、太应景了。
你会怀疑,这些作品长得特别符合“场域”,有可能就是为这个展览量身定做的,或者说至少是基于艺术家对这展览的调性预判,而选择展出的。

朱美熹 没有用的话,我是谁 WHO AM I if not exploited 布面簇绒 150x225cm 2025

邹佳豪 爱心铡机 金属、木、化纤绳 80x80x242cm 2024-2025年

黄振坪 何为艺术(部分) 书籍+海报 2024

邓震 手机佛 装置 60x50x40cm 2025

李重山 圈子游戏 装置+参与式艺术 现场

禾昭王 临时写简历,临时5周年(部分)装置+参与式艺术 2025
我们再看看另一些完全独立、不是和应着展览而出现的作品(主要是一些观念影像和影像装置)。
徐珩瑞的影像作品《大新闻》,描述了一桩基于网络环境的行为:制造一个假新闻,通过信息堆砌,让它显得更像真的。这可能不是一桩实际发生的行为艺术作品,而仅仅是一个视频图像的摹仿。在形式上,不断出现的网页窗口,多语言、多视角的报道,有时有马赛克,事件的配图排版则像关于一桩猎奇轶闻的平静报道,似乎是在模仿一个“大新闻”逐渐丰满的过程。
刘佳郡的《格林尼治梦游时间》,是一件影像装置。资料告诉笔者,这其实是一件(伪)交互型作品,本承诺以语音导航为观众规划线上梦游之旅,并可提交梦游日记生成报告,但无论观众输入何内容,最终都会被预设的产品广告取代。但展陈布置上的一些缺失,弱化了作品的这些互动和概念艺术的复合层面,反而让影像本身的氛围基调突出出来。黑房间的中间,是一块人造草皮(资料中提到的另几样物品似乎缺失或至少变得不起眼了),墙上是两个投影屏幕。一屏聚焦在脚的特写,展示着表演感生硬的抬脚踱步运动,另一屏的背景在建模空间,重复着文字,指向“要去格林威治”的话语。整体营造出类似后现代新小说中,存在主义式的无意义行动的氛围;而特写中做着呆板动作的脚、和它们所穿着蓝袜子,则带来一种不那么优雅干净的唐突感——这种不适感所形成的张力,有可能不是预设,而是某种意外。
王晗昱的《院落锚定》,记录的是两名女性之间捆缚行为的录像,明显与少数群体身份相关。而封闭院落的意象,以及代表遮蔽、分割、庇护等心理隐喻的床单布帷意象,则让互动显得抒情化,融入了女性纤细的情感调性,仿佛身体叙事另外指向了身体以外的某种象征(例如身体里包含了社会给予身份的情感内化),因而比之命题本身、更透出些许感伤的清新。查阅资料后方知,作品确实亦与异乡人的“拔根”状态相关。
夏禾的影像装置《Carving Sound》,在现场显得意味语焉不详,并且资料里也没有具体说明。笔者和一鹊在展厅一起溜达的时候得知,这件作品的关键线索其实在视频的配音上。影像里,试管中被墨染黑的水,似乎和言论环境的某种隐喻有关,而声音则为晦涩画面的作答。笔者没能戴上耳机,影像成了默片。内容自我检查的意味在作品外、现实中被同语重复了一番;在对展陈环境的二次适应中,作品的结构无形地又叠了一层buff。
这些创作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现场体感,并没有和自我阐释的意图性完全对应,这里面当然有关乎“意图谬误”(“新批评”派用词)带来的作品内涵复杂性,但另一方面,也和展陈环境为作品附加的二次语境化有关;甚至于,有时观念转形式时的直接性,反而会在外部附属结构的复杂性加持下,成为了感觉表达进一步走向复义性的因由之一。
如前所述,绘画在这场嘉年华里特别没有存在感。在现场,最醒目的“绘画”方向创作,其实是行动化的,或者说定位被暧昧化的:譬如古钊和羊雨柔的《如何画一幅画》是一场盲画表演;曹小韭的《坏水墨》明明本身是绘画,却也变成了一个表演式绘画项目。

徐珩瑞 大新闻 影像 4'12" 2025

刘佳郡 格林尼治梦游时间(效果图,非现场图) 影像装置|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21

梅千千 女人 影视交互 1080x1920Pixel 2025

王晗昱 院落锚定 行为艺术记录(摄影:卫佳雯) 20'56" 2025

Weiss夏 Carving Sound 影像+装置|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2021
五、
我其实没有好好看全这场展览中的所有作品,尤其是在开幕日前后集中展演、热闹非凡的各类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几乎错过了大半。
个体表达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有时会被湮灭。因为展览理念之故,展览本身在艺术系统面前的声量势头,也不等于个中艺术家的具体创作能被真切看清。
其实,这样类型展览的出现本身,可能比展览的内容有意义;而“艺术家不用简历”——这句口号本身,则又比展览的具体形态更有意义。老话说了:所谓艺术的真谛,就是“重要的不是艺术”嘛。

曹小韭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槎(身筏) 架上绘画 塑型膏、水墨、丙烯 80X100cm 2025;
槎(犬筏) 40X50cm;悲悯之匾 100x80cm 2024;
小兔子乖乖 100x80cm 2023

古钊x羊雨柔 如何画一幅画 绘画+行为表演 2025

樱泽 梳声 行为表演 2025
〇
插一则WeArt们的新活动海报:

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