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墟游记2025·罗行艺术墟”年度大墟正式开幕。此前,5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先后走进百年老墟罗行墟,利用旧空间、老物件、罗行竹编等特色元素进行在地创作,形成62组作品。开幕当日,这些作品在罗行艺术墟上面向公众集中呈现。记者走进罗行艺术墟,在老街巷、旧房子、基围边,或慕名而来,或不经意间,亲眼目睹这些在水边墟市“长出来”的艺术作品。其中有没有一个艺术角落、一件艺术作品,让你也想在双节期间来到罗行趁个墟?

罗行竹编手艺人在罗行艺术墟上摆卖竹编工艺品。
在10月1日,罗行艺术墟将以南沙涌为舞台,上演盛大的开幕式表演。活动期间,罗行艺术墟还将举办工作坊、交流会、沙龙活动,并有唱片市集、车尾箱市集、电影放映会、音乐快闪等一系列精彩活动。

丹灶女企业家联合项目主理人将老旧仓库改造成新消费空间“目闻·阅野集”。
一场年度大墟活动,让罗行艺术墟迎来新的绽放。这一次,罗行艺术墟又会带给你什么惊喜?让你收获什么体验?

先行书店开进罗行艺术墟。
作品:《水塔上的城市乌托邦》
艺术家:谢建平
这座旧水塔的墙体绘画以“城市乌托邦”系列为基调,将罗行古村的肌理、佛山的传统民居与岭南的生态意象解构重组,构建一个虚实交织的理想之境。画面中,罗行本地元素与未来感的几何线条碰撞,隐喻本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蜕变与新生。顶部的玻璃钢雕塑以抽象人形眺望远方,象征守望与希冀。

《水塔上的城市乌托邦》
作品:《不慌》
艺术家:徐少
不急,和“不慌熊”一起歇一会儿。
看藤叶长,听时光慢,内心安处,世界随即从容。

《不慌》
作品:《像指尖一样的东西Ⅱ》
艺术家:长谷川仁(日本)
户外装置以气球木棉花悬置于屋顶,气球随周期性充放气,展现鼓胀松弛的呼吸节奏。夜间,气球发出红光,形态在变化中游走。作品以“呼吸”作为生命的象征,暗示人类与自然共处于同一循环的脆弱与延续。它不仅是视觉的呈现,也是身体的感受,提醒观者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重新体察生命与环境的律动。

《像指尖一样的东西II》
《光合作用的房间》
艺术家:方芊、胡海英、莉娜·雷文科(白俄罗斯)、 里昂(法国)、诺曼·穆尼(美国)、 孙铭瑞、沙伊·阿祖莱(以色列) 、阿格妮丝·弗里斯(瑞典)
在2025年罗行艺术墟“墟游记”活动期间,普蓝艺文中心将展厅化为一个有生命的生态艺术空间一“光合作用的房间”。在这里,光线不仅洒落在植物的叶片上,也洒落在每一位进入者的心田。观众不再只是观看者,而是如同植物一般,在光与艺术的交织中,悄然完成一次精神的光合作用—吸收美与能量,转化为心里的宁静与自由,感受到一种向内生长的力量。

《光合作用的房间》
“光合作用的房间”延续了“自然画廊”计划跨文化、跨领域的创作原则,汇集来自以色列、白俄罗斯、法国、美国、瑞典、中国的艺术家。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自然观,将记忆、材料、色彩、光影与植物相互交织。

《光合作用的房间》
作品:《一次漫长的凝视 Ⅱ》
艺术家:张利华
《一次漫长的凝视》由艺术家张利华创作。她以“凝视”为切入点,将罗行的河流、墟市与集体记忆串联,重新发现日常中被忽略的诗意。作品灵感源自河畔的船只与水面,唤起童年的纸船与水运繁华的记忆。艺术家选用雨露麻胚布,以针线缝制折叠成小船。歪扭却真挚的针脚,既是手工的痕迹,也是记忆的回声。最终,这些船只悬挂于空间,汇聚成一条漂浮的“记忆船队”,让观者在摇曳之间体会时间的厚度与记忆的延续。

《一次漫长的凝视 II》
作品:《乘云山》
艺术家:向阳
作品《乘云山》以罗行墟的旧渔船、树木与非遗香云纱布头为媒介,在河岸场域构筑一座承载记忆与想象的船型装置。渔船为基座,两端树木与江岸环境对话,堆叠的香云纱则化为悬浮的云山。作品在“行”与“坐”、“轻”与“重”的转化间生成动态,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叙事。同时,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当代文人园林”的意境,使自然生态、手工艺传承与文化记忆之间建立细腻的互动。艺术家借此重构传统与当下的关系,让过去与再生相互映照,并邀请观者走入一座关于时间与文化的“园林小舟”。

《乘云山》
作品:《有机南瓜》
艺术家:杨光
在有机理念盛行的当下,超市的果蔬呈现反讽式繁荣:工业化生产带来色泽鲜艳、形态完美的蔬果,却丢失了自然的风味。作品以科技信息时代的电子废弃物为创作材料,通过挖掘材料的表现力,将冰冷的科技产物幻化为具有田园诗意的有机形态。这种刻意营造的视觉悖论——在光鲜表象与残酷本质间构建的张力关系,实则构成对现代文明的深刻隐喻。

《有机南瓜》

《有机南瓜》局部
作品:《浮·共振》
艺术家:杨婉婷
《浮·共振》以“当意识独立于躯壳,我发现宇宙万物与我共振”为核心意象,探索个体与万物的深层联结。作品借轻盈材质的流动肌理,模拟意识抽离时的悬浮感—水波纹划过“紫兰”的荡漾,是与空间的共鸣, 每一处起伏都暗合世界的脉搏。它打破“自我”与“万物”的边界,让观者感知:当意识不再受限于形体,我们本就与山川、气流、每一粒尘埃共振共生,在无界的感知里,触达存在的本质。《浮·共振》是继艺术家婉婷在北京宋庄的共振雕塑后的第二个共振系列,此次她把“紫兰”带到了水面上,让这个与全球共振的艺术作品来到她无比喜爱的佛山罗行,与各国艺术家一同共振。

《浮·共振》
作品:《物外物》
艺术家:李承熙(韩国)
艺术家李承熙善于将陶瓷转化为具象征性的当代装置,其「竹子系列」以陶瓷“竹节”构建出“瓷竹林”,在“柔韧”与“刚直”“自然”与“人造”之间营造张力,延续竹在亚洲文化中的精神象征,并融合传统釉色与现代构成美学。在罗行墟这一拥有竹编传统的地域语境中,作品形成跨文化的呼应,既赋予现场深厚文化内核,也激发在地设计与工艺衍生的灵感。受苏东坡“红竹”寓意启发,李承熙长期以竹为题材进行实验,意在打破固有认知,让观者在熟悉与陌生的交织中,重思时间、认知与存在。修竹亦修行。

《物外物》
作品:《钻石玫瑰》
艺术家:佘海晴
在作品《钻石玫瑰》中,艺术家用水钻覆盖的玫瑰安插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从观众对其的观感互动一并完成这装置性的艺术探讨。钻石来源于自然,把它归还于自然,是这组作品的初衷。让自然中的“玫瑰”佩戴着闪耀的“珠宝”,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是对观众的提问,当这些“钻石玫瑰”被安插于自然界中,观众也许会产生关于虚实的疑问,究竟这是否真的花、真的玫瑰、真的钻石?而种种的疑问,会因为场地的改变而变化,置身于此地将给人以虚幻的假象,产生真假矛盾的思考。此作品由小镇青年共同完成,探究了价值与劳动之间的关系,用时间和手工艺重构材料的价值。
20世纪60、70年代,香港工业发展蓬勃,而塑胶花更是最流行的工业产品,塑胶花的历史反映了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此作品中的“玫瑰”代表着制造业发展的象征, “钻石”代表了价值的符号,两者的结合探讨了价值与劳动的关系。用数个小时、用水钻手工制作的仿真“钻石玫瑰”代表着何种价值呢?

《钻石玫瑰》
作品:《龙门》
艺术家:孙犁
孙犁在罗行找到两个对比强烈的材料:竹子和金属。竹子是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是萦绕在空气中编织者的呼吸,是柔韧的生存意志。金属则是当下冰冷精确却同样强大的现代性力量。罗行的堤坝上有一个为赛龙舟而做的龙门,虽然不高大但是透着一种非凡的气质,有一种超越了物性的永恒感。

《龙门》
孙犁不是“使用”它们,而是邀请这两种充满张力的灵魂进行对话。这些尖锐的、混杂的、生物形态的构体正在坦然拥抱自身的流变与分解,展现出一种系统在趋于熵增过程中仍能保持其功能与形式的强大韧性,在这种动态的消亡中,宣告了其本质的不可摧毁,是精神在时空中的一次跃迁。
《龙门》是个人和时代野心的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由佛山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甘惠玲和佛山市利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佛山市业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佛山市驰藤五金制品厂参与共创。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林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