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系西京研究院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文章探讨了投资中的宏观配置艺术与复利力量,强调降低交易频次、构建多元组合以应对市场波动。指出资本青睐强势资产,如大创新时代的股票,并提醒敬畏市场、避免主观预判。主张牛市保持仓位、增配强势品种,选择代表未来发展的标的。最后强调耐心与果断并存,通过结构化的资产配置实现长期稳健增值。
投资是一场人性的历练、情绪的纠缠。熊市让人沮丧,牛市让人烦躁。相对熊市里大家都普遍亏钱可以互相安慰相比,有时牛市里的连续踏空、相对收益走低、跑不过大盘、拿错筹码、仓位不够、没有机会上车等,似乎更让人感到难受。如何在波动率较低的情况下,最大化的抓住牛市机会,是每个投资者都需要直面的课题。
从宏观交易策略的角度,构建与宏观走势研判相匹配的配置盘,然后保持阶段性“锁仓”,可以较好的应对短期波动对情绪的冲击,也能最大化获得牛市带来的β收益。毕竟,当你主观交易波段的时候,你的对手其实是具有超能力的量化模型。你拿着菜刀,人家早已经进化到了飞机大炮。
但当你把交易的频次降低,从宏观组合和战略配置入手,交易的是估值中枢而非波动率,那么量化模型就那你没办法了。AI在技术上吊打你,但你可以在战略上碾压它。当然,道和术各有所长,收益率不一定谁高。
重要的是全天候、跨周期、大趋势,长坡厚雪。这是宏观学者视角下,配置的艺术,复利的力量。在我构建的组合里,有股,有债;有黄金,有加密币。股又根据不同的宏观走势选择板块,债也是如此。我在三年前提出“债性组合”,最近一年提出“股性组合”,其实就是这样的宏观配置轮动。这就是一个大配置嵌套小配置的多层次、多元化组合。
组合配置首先需要清楚的一点,就是这个时代的强势资产是什么。注意,资本是慕强的,这是资本的本性。大发展时代,强势资产是不动产,是可以加杠杆透支未来涨幅的信用资产。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是房地产承载着战略级的财富红利。大创新时代,强势资产是股票,只有资本市场才能承载未来的梦想。如果再加上大通胀的“戴维斯双击”,股市就会进入雄壮的史诗级的牛市。当然,随着趋势走向极致,拐点也就会越来越临近。拐点往往以一种危机的形式来向新时代献祭,以实现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
在不可阻挡的趋势和变化面前,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更新迭代认知曲线,构建自己的贝叶斯概率分布函数。然而往往是,过往的痛苦记忆、一时成功的自负和自以为是的经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先验概率。一是把小概率事件当作大概率事件,二是把细枝末节的因子当作主导事物运行的主要因子。殊不知,如圣经所云“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了”。
面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试图精准预判时间和切换节点,往往都是徒劳。在市场中,重要的不是“你在想什么”,而是集体决策的互动和所有参与者起心动念的合流。特别是,那些对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大机构,比如国家队,比如超级规模的基金。
当这一轮牛市开始后,在实操层面,我说的最多的两句话:一是“仓位就是生产力”,二是“恐高都是苦命人”。当你为一只股票屡创新高而心生畏惧时,不妨思考:为何仍有资金源源不断地买入?这些资金是羊群效应盲目跟进,还是基于对未来更强的预期。例如,美股甲骨文在获得千亿级AI算力订单后,即便市值已近万亿美元,仍有机构大幅上调其目标价。
面对趋势徐徐展开,自以为是的“逆向思维”都可能让你逐步深套或者错失利润。真正的“不要追高”,指的是看到了趋势的强弩之末;而仓位结构上的“去强留弱”,则是简单出于恐惧失去既得利润,而过早卖掉真正的“优质股”。组合里的这种操作,就像你炒掉业绩优秀的员工,却留下了业绩平庸的员工。
我当然不是在主张大家追高,褒扬泡沫,而是回归更简单的逻辑思考。就是我一直重复的:如果认可这是牛市,那就保持仓位;如果认可这是牛市,就增配强势的品种。不要轻易做左侧,留下一部分风险准备金做右侧,或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在空间板块的选择上,最好的选择是“慕强”,寻找最能体现“三个代表”的标的。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大化的共识。在牛市的荒原上,投资者需要珍惜头寸,寻找最水草肥美的地带,才能找到最健壮的牛群。资本市场定价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那些代表未来的资产和梦想。科创和资源当然是牛市的永恒选择。牛市用市梦率来估值,不一定是一种讽刺。当然,在A股里面,不排除很多人打着梦想的幌子欺骗中小投资者。
牛还在不在?这个问题最近一年我问了自己对千百遍。还是我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因子宏观模型。天时,美联储已经开启降息周期,AI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地利,估值仍然不算太高,特别是中国资产的估值。人和,政策端依然很友好,政治局会议要求“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度”,市场人气也很旺,赚钱效应刺激着存款大搬家......
当然,实体经济的压力丝毫未减。但新一轮的房价加速探底,正在倒逼更具力度的政策出台。对于房地产“924”级别的政策工具,我们可以抱有一定的期待。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只有大乱才有大治,只有大震才有大变。或许一切等待的,只是一场可控的,却能带来制度变革共识的中型危机。
资产配置的核心是耐心,不要着急。财不入急门。但是当配置窗口真正开启时,必须果断行动,回想自己当初布局的“初心”,绝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又变得畏手畏脚,再一次错失良机。资产价格的波动,本质是人心与资金共振的结果。是顺水行舟还是逆水行舟,我们多归咎于“一念”之间,但多数时候,我们是败给了内心的错觉。趋势通过波动检验人心,只要相信我们还在牛市的趋势里,就要相信配置的力量,复利的力量。
资产配置艺术的核心是结构。我们的投资组合,要体现宏观走势的三个代表:人工智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黄金(代表类滞胀时代的新共识)、资源类产品(代表货币通胀和科技转型的新方向)。这三类资产可以在不同市场阶段动态调整仓位配比,但始终应作为未来长期持有的“底仓”。人工智能是进攻的矛,黄金是防守的盾,资源品则是宏观周期的温度计。
牛市进入高潮,身边的“股神”和“牛散”越来越多,金融专业似乎被外行人解构。但我们这些经历过多轮牛熊周期的从业者,还是应该坚守专业的信念,放到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里,通过配置的艺术和复利的力量来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对于牛市,需要清醒的认识到,重要的不是开始,也不是高潮,而是如何体面的结束。当一轮牛市结束,确保我们还能留在场内。因为我们的时间还长,我们拥有的不止是这一轮牛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赵建院长个人学术观点,旨在交流与探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