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簪花与拜拜,重新发现泉州
创始人
2025-09-23 01:32:21
0

发现没有?把“特种兵”和“速食旅行”挂在嘴边的人变少了。有人玩了《黑神话:悟空》,会因为好奇背后渊源而走访山西古迹。随着流量散去,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打卡,大家想听更多故事,发掘更多秘密。

2024 年,当一个个网红城市“冒头”,我们推出了一个新项目:未来预想图城市系列 mook。同时问世的,还有《重新发现景德镇》。这也成为第一财经 IP“重新发现中国”的缘起。

比起仅仅寻找旅行工具书或者学术调查,这个系列可能会给你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探索线索。 除了短期旅途拜访时需要的 city walk 清单,我们更希望为大家提供成熟的认识城市的方法论:通过 10 个关键词,呈现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风俗、经济生活,分析这里与品牌价值有关的各种表现,找到这座城市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连接点——这也是它在目前“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之下特有的自身魅力。

时隔 1 年零 6 个月,未来预想图的脚步停在了泉州。2024 年夏天,我们在泉州驻地考察采访两个月,为你带来这本《簪花与拜拜:重新发现泉州》

在正式开始聊这本书之前,先满足你的好奇心。

为什么是泉州?

每次拜访研究一个新城市的时候,我们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们这里?

这次以泉州为观察对象,最初,我们将上次观察景德镇的标准拿出来回答大家:

——它要有自己“之所以发展成这样”的文化脉络。

——它的居民有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能够说出自己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座城市确实具备与众不同的“品牌印象”。

泉州符合这些条件。在我们的探访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些标准简化为一句话:它既有传统,也有现代性。

“10 个关键词”是我们为城市系列设定的框架。每本书,每座城市,我们都会提炼 10 个关键词,即 10 个视角,展开故事。你可以像翻字典一样,跟着目录索引跳到最感兴趣的那一页。

红砖:泉州这座城市给人的视觉冲击,常常从建筑开始。

铺境:在“诸神人间办事处”,神明是“靠山”,也是种“约束”。

海交:千年前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如今只有石桥和神殿诉说着这段往事。

西街:泉州公认最古老的街道,矛盾又鲜活,商业化与生活对抗交融的样本。

本地人:五位泉州本地人,跟随好奇心出发吧!

华侨:别太小瞧华侨在泉州的影响力,他们如何塑造今天的泉州?

泉州府:放眼整个大泉州,重温当代商业传奇的发家之路。

蟳埔:“簪花”是外面人的仪式,但也折射出闽南的家庭、性别与经济文化。

吃茶:不泡茶就没法聊起来?进来,坐下,喝杯茶吧。

看戏:泉州的历史不必去博物馆缅怀,茶余饭后去看场戏,就像看电影一样平常。

在目录中,锁定那个让你好奇心迸发的关键词!

我们的探访线索由浅入深,从你看到的,慢慢过渡到你未必知道的。

熟悉我们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次的书多了副标题。

泉州符合我们对城市的判断条件,而“簪花”与“拜拜”就是两个连接传统和现代的典型事物。

游客们常常愿意扮出簪花造型,穿上马面裙,拍几张照,在西街游荡。但簪花在被商业化之前,是蟳埔女的传统扮相,而这个族群的历史隐藏着闽南家族中性别角色的角力。 我们将这个词,作为内在文化生长并展现在游客视角里的一个文化符号,它可能会成为一个颇有延展性的“谈资”:簪花是什么?长于何处?它背后是什么?如果能够带来更多讨论与思考,我们相信,它会成为超越外表的、更有力量的文化线索表述。

至于“拜拜”,不用多说——一位居住在泉州的受访者跟我们形容:你让泉州人追星,早上五点半他可能起不来,但你让他拜神,他四点半就能起。那些宋元时期传下来的多元民俗文化,你能从街头巷尾的小庙神龛窥见一斑。这些活着的、与神有关的文化线索,既与历史背景有关,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所在。

在泉州的各个书店,你会看到人类学者们对这个区域民俗的各种研究著作。非常难得,这个文化线索未经断层,未经语义层面的过多变更,因此,这也是感受泉州烟火的重要体验之一。

“簪花”和“拜拜”是我们找到的两个连接传统和现代泉州的标志性符号。大家会受这些事物吸引,读了《重新发现泉州》后,你会有机会了解它们背后的完整脉络。

2021 年,泉州一系列与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相关的遗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关于千年的历史,有大量详尽而扎实的纪录,不必过多赘述。

一座活着的城市,总会有各种变化。我们把视线投向现代的泉州,发现古城保留了非常明显的建筑视觉特征。 在城市更新进行时,泉州并未驱离居民,这使得我们能看到一座“活着的古城”。

当然,这些做法也伴随着不同的声音和争议。我们分析了高知名度的“西街”街区,也研究了泉州立面“中山路”的变迁。在“华侨”一章里,我们还试图挖一挖“古早味”这个说法的感性一面,

那些我们熟知的品牌——七匹狼、安踏、特步……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泉州(及其县级市)。泉州受惠于华侨亲戚们捎来的商品和信息,形成了传统制造业汇聚的民营经济。我们用两篇深度报道,寻找泉州人“爱拼”底气的源头。

“侨”是泉州经济的一大线索。华侨一直热衷于回祖(籍)国投资,深度参与了泉州的经济发展,也把家乡美食带向全球。

谈到泉州,不得不聊聊那些特别会做生意的泉州人,他们建立的商业帝国,其影响力不仅辐射福建省,脚步甚至已经踏出中国。为什么说“爱拼才会赢”是泉州人的魔咒?答案尽在书中。

未来预想图 mook “城市系列”出第一本《重新发现景德镇》时,很多读者向我们反馈,希望将城市风貌里与“拜访”属性有关的部分单独提出。

我们接受了这个建议,设计了一个随书附赠的折页小地图,上面记录了值得探访的店铺、景点等信息。 这次不仅有我们的视角,也有本地人的走心推荐!

当你想从长篇报道里探出脑袋吸口气,展开探访地图,轻装上阵,拉上三两朋友,就能立刻开启店铺大探险,带着薄薄的纸页探索泉州。

如果不想带着厚重的书出门,这份地图是个不错的随身伴侣。而且,封面很好看!!

mook 是一种介于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之间的出版形式,兼具书籍出版物的深度以及杂志的编辑手法,具有时效性、设计感等收藏价值。

于是,和寻常的杂志不同,《簪花与拜拜:重新发现泉州》足有 200 多页,能够确保你一次性看过瘾。

在排版设计上,它又跳出了书的框架。我们设置了很多小插画、时间线、数据图,加入了大量纪实摄影照片(感谢我们的三位摄影师!),让你体验真实的泉州烟火气。

《簪花与拜拜:重新发现泉州》既适合你行前阅读做功课,也适合在一次拜访后反复回味。

写深度报道是我们的长处,大量文字构成了整本书的主体,但我们也不会忘记,你需要图片和更易懂的碎片化信息快速建立对泉州的认知。比如,你可以快速理解泉州的信仰系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老泸州城,指的主要是今天江城到永丰桥一带的位置。与如今泸州市区的面貌大相径庭,那个时期的泸州与现在相...
原创 民... 前些日子,我讲了湖南邵东团山禹氏后裔、近代名人禹之谟的故事。事后,许多老乡与我讨论,觉得禹之谟实在是...
原创 德...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向苏联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尽管德军在战争的初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苏联作为...
原创 邓... 1959年9月,邓华将军被突然通知撤销职务,调离军队,虽然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局面,邓华将军心中难免感...
原创 2... 1960年,一位贫困的老人在自家孤独死去,这个老人名叫熊国炳,曾是老红军。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熊国炳...
原创 号...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数十年,驻扎超过60万精锐部队,但却被苏联仅用10天时间彻底击败。 关东军自认为强大...
原创 4... 上世纪80年代,挪威的学者约翰·加尔通曾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预言:“苏联将在十年内解体。”这一大胆的言...
原创 清... 1759年,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在中亚的辽阔大地上展开,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斗,而是关系到清朝未...
原创 白... 1948年9月,黄维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蒋中正、陈诚、白崇禧、何应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