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的身心面临压力与焦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在这种背景下,疗愈艺术作为一种超越传统医学治疗的“整体性、转化性”实践,强调身心的整全性,通过非语言、参与式的艺术形式,帮助人们重新连接身体与心灵,恢复内在平衡。
9月19日,海派艺术馆推出“心身共境——疗愈艺术实践邀请展”。作为“春申美好生活季”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本次展览不仅让市民通过观展感受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疗愈力量,更展示中国疗愈艺术前沿成果,向世界传递中国式人文关怀,彰显我国在身心健康领域的责任与担当。它突破“医疗艺术”的单一范畴,既关注精神障碍患者、孤独症儿童、高压人群等特殊群体的疗愈需求,也为普通人提供情感滋养,印证艺术作为普遍疗愈语言的独特价值。
美术馆、高校、医院及社会各界力量汇聚在此次展览,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数字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构建起融合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沉浸式艺术空间。
步入展厅,每件作品都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将疗愈理念落到实处,使疗愈艺术兼具中国底蕴与时代温度。
例如,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与上海太保蓝公益基金会联合创设的“在你的世界爱着——China之星”,是50户孤独症儿童家庭在志愿者陪同下共同创作的结晶。每一块瓷片,都象征着一位“星星的孩子”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孩子们指尖的每一次按压,都是情绪的自然流淌与外在投射,破碎的瓷片在拼接与重塑中获得新生,正如孤独症儿童在艺术的陪伴下,逐渐打开心门,学会表达自我。
闵行区孤独症援助关爱中心号上蓝屋的“星空画院”,以绘画艺术疗愈为核心,为孤独症青少年提供了情感表达与社交融合的平台。通过每周的疗愈课程,孩子们的专注力显著提升,情绪爆发频率降低,亲子关系得到增强,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率也大幅提升。连续四年的公益艺术展,不仅让孤独症青少年的才能被看见和尊重,也为他们的未来拓展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践行了“每一颗星星都能照亮夜空”的包容愿景。
瑞金医院的“善爱·共生”艺术疗愈空间,以“医院不应该是苍白的,它可以是花园,也可以是美术馆”为理念,将艺术融入医疗环境,重构了医院美学。书画、油画、雕塑和3D打印作品等,错落矗立于草坪、花丛和大厅之中,与自然共呼吸,与患者同悲喜。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转移患者的病痛焦虑,抚慰他们的心灵,也为医护人员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实践,凸显了艺术在医疗实践中不可替代的人文温度。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带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艺术展”,聚焦青少年群体,以艺术为媒介,搭建起青春心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生动诠释了疗愈艺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价值。这些作品,并非单纯的艺术创作,更是青少年情绪的外化、心理状态的呈现,每一个被标记为“失控”的瞬间,其实是少年们与世界之间的能量交换仪式。在疗愈青少年自身的同时,也让观者得以窥见青春的心灵褶皱。
马良用“移动照相馆”记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位艺术家将工作室装入货车,穿行全国35个城市,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了传统意义上的“照相馆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瞬间的美好,更通过分享艺术、记录亲情的创作精神,鼓舞和启发了无数人,为“照相馆”这一概念重新赋予了新的释义,彰显出人间记忆的温暖。这次,它来到了海派艺术馆,开启了新一程的疗愈之旅。
刘毅则用“鸟鸣电台”,收集和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鸟鸣录音,让人们在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带来了身心的疗愈与情感的共鸣。这个持续进行的项目,已经收集了1000多个鸟鸣录音,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公共艺术共创项目,展现了艺术在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独特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将推出8场专为7至12周岁沪上亲子家庭量身打造的“家+书屋”×疗愈艺术实践邀请展艺术疗愈体验活动。其中包含专为孤独症儿童家庭定向设计的瓷片画疗愈体验,以及多项开放报名的艺术疗愈实践。通过这些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工作坊,展览进一步拓展了艺术的社会疗愈功能,为不同群体提供情感表达的窗口和心灵慰藉的空间。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8日,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次社会倡议,呼吁构建“身心友好型社会”,推动艺术疗愈的本土化发展与国际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