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价格:议价
藏品类别:书法
藏品风格:清代
藏品规格:長135cm,寬31cm
铁笔书心,墨韵千秋——吴昌硕《就归选擬》对联的艺术魂魄
当七十九岁的吴昌硕以苍劲笔锋写下“就归东潼碑三老,选擬西泠印八家”,这副对联便成了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一段金石绝唱。笔走龙蛇间,是篆书的骨、行草的韵,更是一位艺术巨匠对碑学、印学的深情告白,在纸墨之间镌刻出跨越时代的艺术魂魄。
一、巨匠笔底的金石气象
吴昌硕,晚清民国艺坛的“全能型”巨匠,诗、书、画、印“四绝”冠绝一时。他的书法植根于篆书,又融行草之纵逸,晚年更是达到“人书俱老”的化境。这幅《就归选擬》对联,便是他七十九岁高龄时的力作,笔力沉雄如老松盘曲,墨色浓淡间尽是岁月淬炼的苍辣质感。
观其用笔,起笔收锋处暗藏篆书的“屋漏痕”“锥画沙”之态,线条浑厚如铸铁,却又在行笔中透着行草的灵动。单字结构欹正相生,“潼”“碑”“擬”“泠”等字笔画繁密却不壅塞,“就”“归”“选”“家”等字简劲却见筋骨,整幅对联在章法上一气贯通,左顾右盼间如印石上的章法布局,尽显他“以书入印,以印入书”的艺术互渗之妙。
二、联语中的艺道乾坤
“就归东潼碑三老”,是吴昌硕对汉碑传统的致敬。“东潼”所涉汉碑(如《东 汉潼 阁颂》等)与“三老碑”(浙江《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民间碑刻),代表着汉碑“朴厚雄浑”的审美范式,是中国碑学的根基。吴昌硕一生浸淫碑学,从汉碑中汲取篆隶之骨,化为自己书法、篆刻的底气。
“选擬西泠印八家”,则是他对印学血脉的深情回望。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西泠八家”(丁敬、黄易等浙派篆刻先驱)是浙派印学的核心力量。“选擬”二字,既是对前辈印人的推崇,也是他自身“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创作理念的袒露——他的篆刻以书法为骨,书法又融篆刻的金石气,二者在这副对联中形成精妙的互文。
三、纸墨间的艺脉传承
吴昌硕的艺术生命,是传统与创新的共生体。他将篆书的金石味注入行草,打破了书体间的壁垒;又以书法的笔意重塑篆刻,让“刀石相搏”的印作有了笔墨的韵致。这幅对联,便是他艺术理念的凝练表达:“东潼碑三老”是对传统碑学的溯源,“西泠印八家”是对印学文脉的承接,而他以个人风格将二者熔铸,恰是“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典范。
在近代艺术变革的浪潮中,吴昌硕从未背离传统,却以“化古为我”的魄力开出新境。这副对联里的每一笔,都是他对“何为传统”“何为创新”的回答——传统不是僵化的摹本,而是可以不断生长的根系;创新不是无源的狂怪,而是根系上萌发的新枝。
结语:墨痕不朽,艺魂长存
七十九岁的吴昌硕,以这副对联为自己的艺术人生写下一段注脚。纸页泛黄,墨色却愈发清亮,如他的艺术生命,在岁月中愈发醇厚。这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部浓缩的近代艺坛史,记录着一位巨匠如何在碑学、印学的沃土中,浇灌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奇葩。
当我们凝视这“铁画银钩”的字迹,仿佛能听见吴昌硕挥毫时的呼吸,能触摸到他与历代艺匠对话的脉搏。这副对联,是吴昌硕留给后世的艺术密码,解码着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新生,其墨韵千秋,艺魂不朽。
综上所述,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收藏价值,还展现了清代时期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上述藏品霍女士本人亲自实物拍摄,像这样的老物件均是不可再生之物,收藏一件少一件,如今大多情况下已被占有,而且也只有在高端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它的身影,且升值空间极大、市场价值也十分可观,如果有缘相见,也算是一种奇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