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北岸,南京浦口,群峰叠翠的老山脚下,一幅生态与艺术交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9月19日,“老山万象”生态美学艺术空间正式发布,以“四方画谷”为核心,串联优质生态与艺术资源,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新地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生态为底,深挖文旅资源优势
老山,横贯浦口区境内,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浦口最珍贵的生态家底。这片绵延112平方公里的林海,孕育着2081种物种,珍稀的獐、灵动的鸟与无数生灵在此和谐共生,编织着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人们行走其间,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沿着蜿蜒的登山步道、骑行绿道深入秘境,或登高远眺壮阔长江,或探幽寻访溪涧清泉。
老山生态资源优渥,河湖水系纵横,长江岸线、滁河湿地、珍珠泉、象山湖等水域景观形成蓝色生态廊道;田园村居错落,响堂、不老村、楚韵花香、赵湖等特色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艺术样板;人文景观交融,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四方艺术湖区、“温泉之乡”汤泉、江上草堂等人文地标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平台。
老山文旅资源丰富,山脚下,知青故里有乡村博物馆群;依山傍水的不老村成为都市近郊特色休闲度假村;大埝水库与青奥自行车文化相遇在水墨大埝;楚汉文化邂逅四季花海的楚韵花香让人们流连忘返……
这里既有“百里老山、天然氧吧”的生态之美,也有四方艺术湖区24座建筑瑰宝的人文之韵,更有响堂艺术山谷“艺术乡建”的创新实践。浦口以老山为核心,串联“山—水—田—村—文”多元空间,打破传统艺术空间的围墙,让艺术家与山林对话、随景致创作,让每一件作品都带着老山的“烟火气”与“自然味”。
艺术为笔,描绘生态文化之美
老山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孕育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之美,吸引艺术家们走进浦口、扎根浦口、创作浦口,用手中的纸笔架起一座生态与艺术的桥梁。
9月19日,“老山万象”生态美学艺术空间发布,至此,老山不仅成为“写生取景地”,更成为“艺术生活场”,生态之美与艺术之韵在这里深度交融、相得益彰。
发布会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高校师生齐聚一堂,与浦口签约写生发展联盟美术写生实践点,用笔下的艺术语言,传递自然万象之声。此外,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尚可在浦口签约艺术家工作室;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浦口)实践中心揭牌;“四方画谷”计划发布;求雨山书画市集开市暨“美丽江北我来画·背上画板去浦口”大学生写生行启动。
布局艺术家工作室、高校实践基地、写生联盟定点等创作空间;打造堂屋多功能厅、求雨山市集、乡村艺术馆、数字化云端展陈等展示平台;规划设计写生线路、生态艺术工作坊、自然教育营地等体验项目……在浦口,自然即展厅、田野即画布、村落即工作室,艺术从室内走向自然,从单向观赏转向沉浸式体验,可行走、可感知、可创作的开放式生态美术馆实现艺术与生态的深度融合,诠释“山水韵、田园诗、文化魂”的多元层次。
三位一体,造就农文旅融合发展范本
去年以来,前往浦口写生的周边学子络绎不绝,美丽风景通过艺术画笔“破层出圈”,为文旅消费引流获客。截至7月底,浦口累计接待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师生2000多人次。
今年7月,浦口携手高校与艺术界同仁成立浦口写生发展联盟,发布浦口区写生服务指南,在“汤泉—老山—长江”的山水画卷中,甄选65处写生点位,形成“全域覆盖、特色鲜明”的写生网络,构建“写生+文旅+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而最新发布的“老山万象”生态美学艺术空间,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升级拓展,是将生态本底、艺术创作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的“浦口实践”。
近年来,浦口区以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推进“艺术点亮乡村”计划,大力发展写生经济。联动高校机构,开展“美术写生基地”建设;链接名家大师,推出“名家画浦口”驻地计划;导入产业资源,开发自然写生实践课,推出“写生+露营”“写生+非遗手作”融合产品;升级产业配套,打造“15分钟写生服务圈”,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创作团队住宿、交通、点位、文创等方面支持,不断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
当前,大江北正全力推进文旅体商一体化发展,浦口以“老山万象”为基、“四方画谷”为核,以“艺术+文旅”的创新模式,将美丽乡村的鲜活景致、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人文风情的深厚底蕴,转化为支撑生活的兴旺产业、惠及百姓的增收红利、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增添动力。
文/柏一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