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讲堂《田沁鑫的戏剧世界》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办。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以《中国式演剧观漫谈》为题,从儒释道三家思想合流的文化根脉切入,梳理中国演剧从先秦优伶到清代京剧的流变,解读“以歌舞演故事”“似是而非”的中国戏剧美学,为大湾区观众打开理解传统戏剧精神的窗口,为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注入深厚的传统美学滋养。
田沁鑫向观众普及,演剧观的核心是表演和受看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式演剧观是指中国这个地域、环境、文化下所产生的演剧形式,蕴含着表演者和受看者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和逐渐形成的演剧和观剧习惯。
“中国式演剧观的根,深植于中华文脉;它的思想底色,是儒、释、道三家共同孕育出的,强调‘明德义理’与‘家国情怀’的文化精神。”田沁鑫表示,这种演剧观的艺术源流可以上溯到先秦的优戏、汉代百戏,再到元杂剧和明清的昆曲、京剧。
她将中国式演剧观的“核”提炼为两种精神气质。一种是“诗歌式的浪漫主义”,田沁鑫解释,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浪漫的文学基础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充满了写意、抒情的色彩;另一种是“功夫式的表现主义”,“功夫”不单指武打,更是指演员身上扎实的、程式化的、技巧性的看家本领。
“中国式演剧观的魂,在于一种独特的观演默契,追求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辩证境界。演员以精湛的‘功夫’呈现‘装扮’的游戏,而观众则在‘跳进跳出’的间离与共情中,与舞台达成一种‘既认功夫,又不当真’的东方审美默契。”正因如此,田沁鑫在创作中,会通过演员在叙事者和角色中自由转换、时空的自由调度及插科打诨式表演等方式实现观众的“跳进跳出”。
这种与观众的情感流通在田沁鑫执导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7月,由田沁鑫导演的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四世同堂》亮相香港“中华文化节”。这部经典之作至今已演出近400场,巡演过70多座城市。
田沁鑫告诉记者,在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香港观众与演员之间,仿佛产生一种奇妙的情感链接,一同感受角色的悲欢,一同经历剧情的起伏,同频共振,难分彼此。“我相信,这背后正是老舍先生所描摹出的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底色,是抗战岁月里熔铸的共同民族记忆在悄然涌动。”田沁鑫说。
在她看来,这部剧对当代大湾区观众而言,特殊意义体现在文化认同的唤醒和精神力量的传递上。“大湾区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但‘家国情怀’是共同的文化基因。”田沁鑫表示,《四世同堂》里的北平故事,能让观众在历史共情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让“根”与“魂”的认知更清晰,也为大湾区建设中“凝心聚力”的文化氛围注入经典的力量。
9月19日至20日,话剧《四世同堂》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将登陆广州大剧院。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摄影:南方+记者 仇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