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白露刚过,到朋友家做客。
晚间,本想煮壶秋茶寻些仲秋闲逸。
却见茶桌上被各式茶具塞满,心情也开始有些杂乱。
玻璃罐的茶叶泛着潮气,弯嘴茶壶藏着洗不净的茶垢。
角落里,还歪着一只缺角的杯子。
古人云:“茶器精洁,茶愈为之生色。”
茶桌从来不是器具的陈列台,多余的茶具,反而成了品茶的阻碍。
既如此便和朋友一起,趁着秋高气爽做了场“茶桌断舍离”。
清掉无用之物,品茗的逸致也回来了。
看着简洁的茶桌,沸腾的茶汤。
这一刻,才算是重拾了茶汤本真的滋味。
可见,对于无实用价值的茶具,一定要“断舍离”!
下面就盘点一下,5类需要断舍离的茶具。
《2》
第一类:玻璃存茶罐。
茶圈里总流行用玻璃罐存茶,理由是能展现出茶叶的色泽和外观。
红、绿、白、黑各色茶叶码得整整齐齐,摆在茶桌上像件艺术品。
可老茶友们都知道,茶性喜燥恶湿,喜暗恶明。
玻璃存茶罐不避光也不防潮,恰好犯了这两大忌讳。
曾听闻一位茶友,用玻璃罐装着新买的银针放在窗台。
不过半月,茶汤就不再清澈透亮,变得浑浊。
此时入口,只剩下了苦味和涩味。
茶叶从来不是供人观赏的摆件,它需要的是避光、密封、干燥的环境。
与其让玻璃罐毁了好茶,不如用合适的存茶方法,存在适宜环境中。
既保护了茶性,也让茶桌少些华而不实的“累赘”。
《3》
第二类:异形、难洗的茶壶。
除了玻璃罐这类伤茶的存器,一些“颜值派”的茶具也同样没必要留。
比如那些壶嘴弯曲、口径细窄的茶壶。
初见时觉得“好看”,用起来才知道有多糟心。
这类茶具极难清理,还影响出汤速度。
泡茶时,茶渣极易卡在狭窄的壶嘴或弯曲的壶腹里。
即使用细长的茶壶刷和清洗剂,也总有清理不到的地方。
秋日温湿交替,茶垢不及时清理两三天就会滋生细菌。
紫砂壶这类会吸味的器具,也要不得。
茶垢的杂味和清洗剂的味道一旦沾上,便再也除不掉。
这时好好的壶,也只能忍痛扔掉。
与其选颜值高的器具,不如选一些实用款。
省时省力,喝起来也更放心。
《4》
第三类:缺角品茗杯。
茶具讲究完整合用,缺角破碎的品茗杯,早该退出茶桌了。
品茗杯是茶桌上的门面,一杯一盏藏着待客的心意。
但常年使用的品茗杯,难免会有磕碰、缺口和裂缝。
乍看不起眼,但实则并不妥。
将这样的杯子递给客人,失礼不说还有安全隐患。
若是客人杯被缺角割了,或是裂缝流出的水烫了。
此时,品茶的兴致也就彻底没了。
有人说“旧杯有情怀”,这话也没错,但要分情况。
如果只是普通材质的杯子,索性换掉。
如果是有收藏价值的老杯,就可以做完金缮后收藏起来。
总之,缺角的杯子留着既是隐患又毁兴致,断舍离时不必犹豫。
《5》
第四类:紫砂醒茶罐。
即使是有些看起来专业的茶具,其实也是多余的负担。
“好茶需醒”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不少茶友的桌上都备了紫砂醒茶罐。
可真正懂茶的茶友们才知道,优质白茶根本无需醒茶。
它们从采摘、制作到储存,每一步都讲究锁香保味。
因此本身并无浊气杂气,醒茶实在是多此一举。
茶叶在罐中久放,反而会把茶叶本身的香气吸走。
而劣质茶叶往往带有霉味仓味,被紫砂罐一醒,杂味会淡掉不少。
但茶叶本身的变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喝到嘴里仍然损害健康。
为了健康着想,这类茶具也万不可留。
不如把好茶封存好,省去多余步骤,也让茶桌少件无用之物。
《6》
第五类:赠品茶具。
这一类茶具,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物”。
巴掌大的迷你茶盘、薄如纸的陶瓷杯、颜色发乌的金属茶漏......
这些赠品看似“划算”,实则大多粗制滥造,根本不堪用。
留着占地方,送人拿不出手,丢了又觉得可惜。
最后,只能在茶桌角落吃灰。
此外,赠品还容易引起冲动消费。
曾有位朋友为了赠品保温杯,冲动下单了五六单茶叶。
后面发现这些保温杯廉价感很重,还有股异味,根本没法用。
所以茶具的价值从不在免费,而是好用。
没用的赠品茶具,就趁早丢弃吧。
《7》
秋分将至,新茶渐盛。
茶桌该是安放闲情所在,而非杂物的容身之所。
饮茶讲究器具精而简,古今皆是如此。
把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器具清出去,茶桌便敞亮了。
说到底,茶具终究是为茶服务的配角。
茶桌断舍离,断的是冗杂,留的是品茶的舒心自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