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韵和鸣”艺术讲堂之《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在星海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举行。
9月17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艺韵和鸣”艺术讲堂之《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多位名家大咖就文艺创作、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展开主旨演讲与深度对话,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分享激发新思考、新愿景。
谈有机联系
相互滋养、共生共荣 艺术生态让血液自然流淌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四位优秀的艺术家从话剧、戏曲、舞蹈、音乐等不同维度阐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阐述了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滋养”与“共生共荣”的动态关系,并以意大利威尼斯等诸多国际知名城市的闻名与发展为例,印证“艺术是城市发展的血脉动力,艺术生态是城市精神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指出,大湾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艺术生态的涵养与交融打下坚定基础,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湾区文化精神”,“艺术节建立起城市艺术生态骨骼,让血液自然流淌。”
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在主旨演讲《时代的“心情”与戏曲的“表情”》中指出,中国的地方戏曲承载着地域“表情”,同时戏曲随着时间迭代,能够记录下不同时代的“心情”。因此,“守正创新”要求戏曲在流淌传统血液的同时具备时代的特征,从而为后来者回溯时保有辨识度。“尊重传统,不固守于传统;致力于创新,不凭空创新。概括而言,走进传统是为了走出传统,走出传统是为了成为传统。”
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带来一段充满激情与美感的《在城市的虚实空间起舞》主旨演讲。他指出:“艺术创作者最重要的是两种能力,一种是执行力,一种是想象力。我们永远要让自己的执行力不断积累,让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减分。”他感慨道:“年轻人身上的想象力超越了我们这一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所掌握的技能,足够支撑他们这代人把脑海中的世界表现出来。”
“交响乐是一种世界语言,日益成为我们与世界无缝交流的艺术形式。”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以《交响乐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为主题介绍。他谈及音乐季和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指出音乐季与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广交自1998年起连续举办29个音乐季,创中国内地交响乐团最高纪录,以各项富有创新性的音乐活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艺术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存在,缺少了艺术只能是生存,有了艺术才是生活。”
谈内容创作
汲取地域文化特色 创新艺术再现方式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惠庆指出:“城市和戏剧、舞台表演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它的底层逻辑和文化能够折射出整座城市、地域之间不同的人文关怀。”她认为,上海作为中国话剧的重镇,一向着重发挥当地的海派文化特色以及女性剧场氛围浓厚的优势,越是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越能够走进全国观众的心。
作为一座国际都会,中国香港文化艺术创作呈现出高度多元化和国际化特征。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香港分会总经理陈国慧就近二三十年对香港演艺行业的观察,分享了这座城市戏剧生态中独特的“香港味道”。她提到过去年轻艺术家纠结于是否要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来演出一部香港剧目,但随着《大状王》等剧目的成功,她观察到观众对于粤语独特韵律的喜爱,“语言反而成为了我们香港舞台作品的一个优势。”她也迫切希望能够和大湾区不同内地城市的艺术家及观众多多交流,将更多优秀的港产作品带到内地演出。
来自中国澳门的指挥家廖国敏,他同时身为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家、斯洛文尼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家。他提到,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的地方,对文化艺术有很大的包容性。“我们创作文艺作品时,有点像厨师,把当地最好的食材放进去,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从而把这座城市推广出去。”去年,廖国敏和澳门团队首次融合创新,将葡萄牙的特色与中乐团结合在一起,“这是只有澳门才有的东西。”他渴望通过城市合作、文化碰撞,将作品做出“1+1>2”的效果。
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史前进近年带领广州歌舞剧院等院团创作出一系列有着鲜明岭南特色的“爆款”作品,特别是《醒·狮》《英歌》《龙·舟》在全国范围内反响热烈,成为广东的闪亮名片。谈及这些作品的成功,史前进认为,“首先要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质”,在此基础上,“在艺术再现的方式上找到更加突破创新的点。”他始终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是创作者自己的创作,更多的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他期待广东本土的文艺创作能够更好地为城市赋能,打通大湾区的文化交流,通过舞台艺术讲好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
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黄屹则谈到他两年前来到广州,感受到这座城市兼备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大湾区城市在古典音乐领域保持着高度一致,各乐团常常以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乐团的形式出现在重要场合,为年轻人才打造国际化的平台和交流机制。
谈平台构建
未来与传统对话是关键 艺术节展深入城市肌理
在“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圆桌论坛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谈到,文化艺术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也为文化艺术的生长提供土壤,两者密不可分。艺术节作为平台,深入城市的肌理,对城市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期待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互联互通、紧密结合。
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于1998年,作为古典音乐盛事,如何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分享,未来与传统的对话是关键。一方面,音乐节注重与歌剧、新科技等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艺术家跨界合作,例如利用城市的古建筑、都市等空间,探索新兴的古典音乐表演形式。另一方面,注重对古典音乐青年音乐家的培养。她期待未来北京国际音乐节能与大湾区有更多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合作。
星海音乐厅同样于1998年落成开业,是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演出场馆。广东省星海音乐厅主任、广州爵士音乐季总监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艺术委员会委员王冬云谈及城市的艺术生态,她认为重要的是将优质的艺术资源呈现给观众。不论是艺术节还是音乐厅日常的演出策划,“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把最优质的节目带给观众,如何降低观众走入剧场的门槛,共享人类的艺术精品。”
广州大剧院是湾区文化地标。广州大剧院总经理霍建华从剧院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角度,分享广州大剧院与广州这座城市的共生。一方面,坚持节目策划的理念,多元引进体现国际化与坚持岭南文化特色并重。另一方面,以艺术普及、公益培训等活动促进艺术对城市的反哺。“艺术不是快消品,剧院在城市文化生态当中,是‘守’的角色——守根、守初心。剧院不是看建筑有多恢宏、票房有多好,而是看有多少市民因为剧院的内容而热爱这座城市。”
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创立于国内音乐节市场“厮杀”激烈的2023年,迅速成长为国内头部音乐节IP。泡泡岛创办人,创娱无界创始人、CEO张翀硕分享其与前述节展截然不同的生长路径。在演出阵容、在地文化内容、用户体验与服务配套等方面,泡泡岛遵循体验至上的价值主张。此外,遵循“少才是多,少才是好”的理念,不做过多站次,而是以区域为单位每年规划少量站次,制造独特性和期待感。谈及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建议,张翀硕认为,市场化程度决定了一个节展的生命力根本,建议可采用特邀制、竞赛制、主动报名制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推进节展内容的市场化。
●艺术讲堂·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
谈跨界合作
必须坚守艺术水准 注重多元创新与观众共鸣
当天,“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艺术讲堂活动邀请著名指挥家、香港小交响乐团桂冠音乐总监叶詠诗、星海音乐学院院长陶陌及上海交响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周平等各大交响乐团指挥、总监和团长,艺术院校院长,艺术节总监以及青年音乐家、作曲家和市民观众们。以“从传统演出到跨界合作”为主题,圆桌对话由星海音乐厅主任、广州爵士音乐季总监制王冬云主持。
陶陌指出,学院持续举办11年的“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季”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已成为衔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大部分演出免费向公众开放。
周平分享上海交响乐团自2010年成立教育中心以来的系统性观众拓展经验。通过上海夏季音乐节、学生乐团联盟及“音乐地图课堂”等,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观众培育机制。
陈擎以广交与星海音乐厅的案例,阐述“经典内容,现代表达”的策划理念。同时,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表示,跨界必须坚守艺术水准,注重主题关联与社会关切。
青年钢琴家、深圳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罗维分享跨界实践,探索音乐与多媒体、影像的结合,致力于以更多元的形式打动年轻观众。香港管弦乐团市场推广总监、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胡铭尧指出,大湾区观众年轻热情的特质,并强调现场音乐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
另一场圆桌论坛聚焦“古典音乐的创新表达与观众连接”,由著名录音师、星海音乐厅副主任杨震主持。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首先从创作角度出发,指出当代作曲应注重与观众的共鸣。“在数码时代,作品需要更精炼,同时保留可引发共鸣的元素”,他主张在作品中融入“彩蛋”——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种视觉联想,让听众产生更深层互动。
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将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冼星海《黄河颂》改编为室内乐版本,他表示,既降低演出成本,也缩短音乐与听众之间心理距离。
男中音歌唱家、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王云鹏指出,当前国际歌剧界对演员不再局限于声音表现力,“模特般的外形与无需扩声的穿透力成为新的审美”。声乐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学生需有扎实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并传达艺术的内涵。
指挥家、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家廖国敏分享了他在曲目策划上的“经典与创新并行”策略。他坚持演出经典曲目,尝试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交响乐,甚至结合多媒体与科技手段重构传统唱段。
黄屹阐述“坚守与突破”的平衡之道,提出三大原则:热爱与良心、传统与突破、观众参与感。
叶詠诗则从多年策划音乐会的经验出发,强调观众精细化分层的重要性。“作为音乐策划者,我们必须走出排练厅,观察观众在不同演出中的真实反应。”
●艺术讲堂·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
谈传承创新
地方剧种需深植于地域文化 破圈必须感动当代年轻人
“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在红线女大剧院·红豆小剧场举行,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主持。
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李树建表示,通过《程婴救孤》等经典剧目的国际巡演与小剧场沉浸式演出的探索,豫剧在坚守本体特色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吸引年轻观众。
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团团长、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曾静萍谈到地方剧种需深植于地域文化,方言、音乐与表演程式的纯粹性是剧种生存的根本,呼吁慎重对待传统,在理解与热爱基础上创新。
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方展荣认为“守是破的前提”,提出“一戏一人一格”的表演理念,强调演员应立足传统、融入生活。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认为粤剧的创新应建立在扎实传承的基础上。
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指出,成功破圈需“有备而来”。传统IP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命,关键用当代艺术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传统就在我们身上,基因不会流失,但必须感动当代年轻人。”
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提出,戏曲电影应尊重电影语言与戏曲内核的双重规律。“形式也是内容,当两个灵魂共鸣时,作品才能成功。”她鼓励创作者勇于尝试。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资深舞台艺术家毛俊辉表示,导演应“不做戏曲的杀手,而做创新的助燃剂”,提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倡导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探索现代表达方式,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戏曲频道主持人董艺介绍了总台在戏曲传播中的守正与创新,通过春晚戏曲晚会落地、文旅融合等,实现戏曲艺术的广泛传播。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钟欣 林经武
采写:南都记者 蔡丽怡 李春花 丁慧峰 余晓宇 刘益帆 陈泽然 钟欣 彭思敏 陈逸芬 蔡思思 实习生 余励
视频:南都记者 朱俊毅 杨杰 陈杰豪 林经武 李行 实习生 张莹 黄炫超 孔维瑶 方骏祥 郑越泽 刘畅 陶广瑶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张志韬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