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代皇室大量供佛珍宝,其中有一批唐代宫廷茶具,为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地宫中出土的《衣物帐》(供品清单)记载:“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七事”指的是茶碾、碾轴、罗身、罗屉、罗盖、银则、长柄勺,共七件。
从茶碾、碾轴、茶罗子等茶器錾有的铭文看,这批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年-871年),刻有“文思院造”字样。文思院,是唐代宫廷内部的金银器加工作坊。这套富丽堂皇的茶具是唐懿宗施舍给法门寺的,用来供奉佛祖真身舍利,以示其虔诚礼佛之心。据佛教专家考证,法门寺地宫供奉的是密宗的曼陀罗,西安是唐代密宗的发源地。
在茶罗子、银则、长柄勺等器物上,还有用硬物刻画的“五哥”字样,“五哥”是唐僖宗李儇的小名,据此可知这些茶器为大唐宫廷专用饮器,其制造之始并非用于礼佛,且《衣物帐》将这些茶器列于唐僖宗所供奉的“新恩赐物”项,进一步表明这些茶具是御用之物。
琉璃茶托、茶盏是僖宗供奉的御用玻璃茶具,为地宫出土琉璃器中唯一我国生产的玻璃器具。《物账碑》记载为“琉璃茶矲拓子一副”。茶托在晋代已有出土,唐李匡义《资暇集》曾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取碟子承之。”后因碟子使用不方便,命工匠制作了茶托。
唐代高度兴盛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茶文化的繁荣又推动了唐代的茶具生产,使得唐代茶具品类齐全。这些茶具不仅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器皿,对品饮过程中的感官享受更有裨益,实用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些唐代宫廷茶具进一步印证了唐人吃茶的程序之考究,这种注重“过程美”的宫廷茶艺与后世即泡即饮的快餐式饮法形成了鲜明对照。
茶泊仕
以 “让世界享受恰到好处的中国茶” 为使命,融合物联网、AI与药食同源科技,打造智能泡茶机+养生茶宝生态体系,重新定义饮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