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孔庙大成殿前,提笔时指尖竟有些发沉。朱红廊柱映着斑驳光影,飞檐上的瑞兽在晴空下沉默,砚台里的墨似也浸了千年的静。本想勾勒斗拱的精巧,目光却总被碑刻上漫漶的字迹牵走,那些模糊的笔画间,像藏着无数次晨钟暮鼓的回响。
转至孔府,穿过一道又一道门,笔下的庭院渐渐有了“规矩”。白墙黛瓦间漏下的阳光,落在青砖上成了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典籍里那些需细细揣摩的字句。原来这里的每一处布局,都藏着“礼”的脉络,连写生时的落笔顺序,都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走。
行至孔林,柏木森森,风过处枝叶作响,倒比别处多了几分自在。不必再拘着建筑的对称与规整,只消跟着光影在墓碑与草木间游走。荒草漫过石碑的角落,古柏的根须扎进泥土,那些未经修饰的野趣,倒让“生生不息”有了更具体的模样。
临走时回头望,三孔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柔和。这一日的写生,与其说是画建筑与草木,不如说是借笔墨与千年的文脉对话——在孔庙见“敬”,在孔府见“序”,在孔林见“常”,而这些感触,早已比画纸上的线条更清晰地落进了心里。
高学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史馆研究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家,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天津职业大学特聘教授,民革中央画院理事,天津民革画院常务副院长连续五届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委员,民革党员。
出版有《高学年名家作品集(大红袍)》《大匠之门》《盛世典藏》等多部个人专著。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天津迎宾馆、第十七届金鸡百花奖电影节、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达沃斯论坛及多个博物馆创作巨幅作品并收藏,在多国及内地举办个人画展。
高学年写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