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芜湖海关广场的非遗市集 吴国民 摄
“现在在家门口的夜市就能赏非遗、赶大集,让我们跟这些传统技艺更亲近了。”安徽省芜湖市民张女士在老芜湖海关广场前的非遗消夏市集买到了心仪的芜湖铁画文创摆件和传统手工木榨油,不禁兴奋地说。
夜幕降临,老芜湖海关广场的灯光渐次亮起。无为鱼灯的暖光穿过百年建筑的券廊,映照在芜湖浆染的细腻纹路上;铁画锻制的火星与夜市的灯火交织,无为板鸭的卤香与酒曲酱香在空气中交融……这是芜湖市响应非遗消夏购物月活动的生动写照。当非遗从展馆走向市集、将技艺融入生活,一场充满烟火气的非遗消夏盛宴正在江城芜湖徐徐展开。
非遗消夏,重在融入生活。今夏以来,芜湖依托滨江公园、镜湖公园等消暑胜地,以及市博物馆、城市书房等文化地标,将非遗引入景区、夜市和商圈,让非遗体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在“守艺焕新·非遗消夏”主题市集上,40多个非遗摊位形成非遗长廊,烟火气扑面而来。五香居传统卤菜、横山牛脯等美食摊位前排起长队,游客可一站式体验和购买本地非遗好礼。主办方现场发放8000多份“非遗消夏”消费券,有效激发了市民、游客的消费热情。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吸引超万名市民、游客参与,开市不到两小时,超半数产品售罄,销售额达4.8万余元。
受市集启发,松鼠小镇景区迅速策划“逐光小镇·遗韵长河”暑期非遗主题活动,引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无为鱼灯及相关产品,组建鱼灯巡游队伍,提升游客体验。6月至8月,松鼠小镇景区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同比增长70%。景区市场部负责人孙克嘉说:“传统文化深受游客喜爱,我们将持续推出围绕本地非遗的系列活动。”
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文化“搭台”、旅游“唱戏”,通过丰富活动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旅游聚人气。在“欢乐之城·‘芜’限渔乐”乡村文旅活动季中,市民陈先生带孩子通过参与“亲子摸鱼”活动,以别样方式融入非遗消夏购物月活动。15场摸鱼、垂钓等夏日文旅活动均设有非遗市集和特产摊位,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
非遗美食正成为文旅消费新引擎和在地体验的重要载体。无为板鸭、五香居传统卤菜等纷纷推出“消夏款”,无为板鸭采用真空包装,便于夏季保存;五香居则推出卤味拼盘,搭配冰啤成为夏夜“下酒神器”。
青少年是非遗消夏活动的重要参与群体。刚刚过去的暑期里,芜湖市文化馆推出“鸠兹遗韵”青少年非遗美学课程,涵盖无为剔墨纱灯、芜湖石刻画、通草画、章氏剪纸等体验内容,近千名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芜湖市文化馆馆长徐蕾说:“很多孩子体验后意犹未尽,回家继续尝试。家长也一同学习,为非遗传承培育了更深厚的土壤。”
为满足市民、游客需求,鱼灯气球、铁画书签、糖画模型等非遗文创纷纷涌现。芜湖市博物馆文创商店暑期销售额达23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各类非遗积极走进社区,为青少年开设非遗体验班、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以年轻视角探索非遗文创的电商销售渠道。
储汉作为芜湖铁画的青年传承人,联合高校学生策划开展新媒体运营项目,凭借系统性的内容创作与账号运营,在多个网络平台收获浏览量40余万,带动铁画相关文创销售额达3万元。“我们收到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订单,甚至还有海外订单。新媒体的表达为‘非遗经济’开拓了更广阔空间。”储汉说。
2025年9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安徽芜湖:从线下到线上,前景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