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二年(1451年),是明朝第七任皇帝朱祁钰即位后的第二年。这一年,明朝刚从一场重大灾难中恢复过来,那就是震惊天下的土木之变。回溯到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却未曾想在战场上被敌军俘虏,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让精锐的士兵死伤惨重,甚至几乎满朝的文官武将也在其中丧命。为弥补这些损失,朝廷不得不开始重整政务,补充新鲜的血液,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1450年,明朝展开了新的科举考试,这一考试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一张卷子竟然被风吹到了朝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位卷子“飞行”的考生。王越,生于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十一月初五日(即12月3日)。年少时,他常常感叹宋朝灭亡的悲痛,并且痛恨外族的侵略。因此,他潜心苦读兵书,立志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当景泰元年(1450年)科举考试开始时,王越正好年满参加乡试,他凭借出色的才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到了1451年,王越参与了中央的会试。这次会试由礼部主持,通常在北京内城东南的贡院举行。王越充满信心,前往贡院参加考试。然而,谁也没料到,考试中发生了一个意外的插曲。
根据《明史》记载,考试当天,王越正专心答题时,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强风把试卷吹得飞走。王越一时不知所措,眼睛被风吹得几乎睁不开,他急忙四处寻找自己的试卷,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无奈之下,他只得向监考官报告此事。监考官开始时半信半疑,但经检查后发现,确实没有卷子,最后只得重新发给他一份试卷。尽管发生了这种意外,王越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依然保持冷静,顺利完成了考试。
后来,王越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进士的宝座,名列第三十三位。但奇事还远没有结束。据史料记载,有传言称,王越的试卷被风吹到了朝鲜。第二年,朝鲜的使节在进贡途中带来了一张试卷,经过仔细一看,这正是王越的试卷。当时,朝鲜国王文宗在朝会时看到一张纸被风吹来,便令下人捡起,结果发现是来自明朝的科举试卷。国王感到十分惊讶,于是便让使臣在进贡时将这张试卷一并带回。
朱祁钰听闻这一事件后,深感惊奇,他认为这或许是上天的启示,暗示着与风有关的某种命运。因此,他任命王越为风宪官,负责监察工作。民间听闻此事后,都纷纷认为王越注定会成为一位显赫一时的贵族,未来必将封侯拜将。果不其然,王越因其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最终成为了明朝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王骥和王守仁。
王越不仅在文学上才华横溢,名扬四海,且在军事上也屡立战功。他三次出塞,收复了河套,曾多次远征鞑靼。他的文才备受推崇,被誉为明中期的诗才,创作风格直追盛唐,且其文章影响深远,几乎追溯到秦汉时期。王越的“风”事件似乎并未止步于此。某次,他带领部队进行突袭,临近敌人时,突如其来的风暴再次让他的部队似乎获得了上天的庇佑。强风让敌人无法察觉他们的到来,为王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胜利。
然而,王越的荣耀并未一直持续。尽管他屡立战功,最终却因一场宫廷风波遭遇不幸。孝宗帝宠爱的一位宦官李广得罪自杀,王越被谏官指控为李广的同党。尽管孝宗对此未作过问,但王越内心的痛苦和愤懑始终未曾平息。最终,王越于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1499年1月12日)因忧郁症去世,享年73岁。死后,他被追封为太傅,坟墓的修建由王守仁负责。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王越不仅在个人命运上具有极大的起伏,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