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吕不韦。若从古代的社会结构来看,商人的地位远不如士人、农民或工匠。尽管商人可能拥有丰厚的财富,然而在那个时代,社会普遍看不起商人,认为他们大多是投机取巧之徒。古人推崇的是道德修养、家国治理或是武功卓越。商人再怎么富裕,也难以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而吕不韦,却打破了这一桎梏。作为商人出身的他,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一步步从底层攀升,最终成为了秦国的宰相。金钱与地位,他几乎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就连当时的秦王嬴政,也不得不对他毕恭毕敬。
然而,这样一个非凡的人物,最终却因犯下了众多不可饶恕的罪行,令嬴政深感愤怒。尽管嬴政胸怀宽广,并没有将吕不韦处死,而是选择将其流放。但吕不韦却因无法承受自己的耻辱与罪行,最终选择在流放途中自尽。那么,他为何选择自杀,而非继续活下去呢?
吕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滑县)人,由于长期从事商业活动,他眼光独到,识人能力非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当时秦王嬴稷的孙子嬴异人(亦称子楚)。当时的嬴异人被囚禁在赵国作为人质,吕不韦在与嬴异人接触后,看出了他不凡的潜力。在吕不韦眼中,嬴异人不仅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秦王,而且他自己也可以借此机会攀上贵族之路。实际上,嬴异人当时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的父亲安国君虽然是太子并且是继承王位的候选人,但嬴异人有二十多个兄弟,他继位的希望微乎其微。
然而,吕不韦凭借自己的手段和资源,既在赵国为嬴异人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使他能够融入赵国的上层社会,又在秦国通过金钱与手段,娶得了安国君最宠爱的两位女子。可以说,吕不韦的努力让嬴异人具备了争取太子之位的潜力。然而,命运弄人,嬴异人某次在吕不韦府邸做客时,爱上了一位舞妓,要求吕不韦将她送给自己。然而,嬴异人并不知道,这位舞妓恰恰是吕不韦最宠爱的人。由此可见,吕不韦的心狠手辣,亦可见一斑。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仿佛命运的安排般顺利。秦王嬴稷去世后,嬴异人的父亲安国君继位,而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嬴异人顺利登上了太子之位。令人意外的是,安国君很快也去世,嬴异人未等到稳固自己的王位便也匆匆去世,这样嬴异人原本渺茫的继位希望一下子变成了现实。嬴异人死后,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而吕不韦成为了最为信任的大臣。虽然吕不韦当时在朝廷中权势滔天,甚至是秦国的实际掌控者,但他并没有选择篡位自立。直到今天,许多野史都提到,嬴政的生母赵姬实际上是吕不韦送给嬴异人的那位舞妓,而在那个时候,赵姬已怀有吕不韦的骨肉,只是嬴异人并不知情。
嬴政虽年轻,但并非简单之人。许多人以为年幼的嬴政无法与吕不韦抗衡,然而,嬴政早已看清一切。尽管他忍气吞声,等待着自己亲政的机会,但他心中已经悄然埋下了反击的种子。公元前238年,嬴政在庸城举行了自己的冠礼,正式迈向政权的巅峰。当天,赵姬的情夫嫪毐图谋篡位,欲杀掉嬴政自己登基为王,但却未能得逞,反而被嬴政精心布置的部队一举消灭,嫪毐被处以车裂,赵姬则被软禁,嫪毐与赵姬所生的孩子也当场被杀。次年,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位,将他流放至巴蜀,而吕不韦则在流放途中因自感罪行不可饶恕,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
吕不韦究竟犯了哪些罪行,以至于嬴政决定如此严厉地处置他?
首先,吕不韦威胁到了王权。尽管嬴政已经亲政,吕不韦仍然保留了自己在朝中的势力,甚至嬴政的许多决策都需依赖他的意见,这使得嬴政无法彻底掌控秦国的政权。吕不韦的权力与影响力,使得嬴政感到非常不爽。
其次,吕不韦与嬴政的母亲赵姬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在嬴异人去世后,吕不韦与赵姬的关系再次变得亲密,甚至一度让赵姬怀疑吕不韦有不正当的野心。
最后,嫪毐的叛乱事件,吕不韦早有耳闻,但在嫪毐与嬴政发生冲突时,吕不韦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若不是嬴政早已布置好防范措施,历史恐怕会因此改写。
吕不韦被流放至巴蜀期间,嬴政写信给他,信中提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信中的话语,既隐晦又带有强烈的威胁。吕不韦,作为一位深谙商道的奇才,自然能够看出其中的暗示。最终,他在恐惧与绝望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