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大辽国(以下简称辽朝)在历史上常被视作北宋的一个巨大的威胁,宛如一把悬在北宋头上的利剑,随时可能掉下,致命一击。苏轼在其《策断》一文中提到:“西戎(西夏)与北胡(契丹)都为中原的威胁,其中西戎威胁较轻,而北胡的威胁则极为严重,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辽朝对北宋的压力。
赵匡胤对于辽朝的威胁充满敬畏,始终未敢采取北伐行动,反而选择通过支付巨额赎金与辽朝交换北方失地的和平。而赵光义则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态度,他与辽朝曾展开两场激烈的战斗,成功获得了“高梁河战神”和“驴太宗”的戏谑称号。尽管在一次战斗中差点被契丹捉拿,赵光义依旧不屈不挠。最终,在澶渊之盟上,宋辽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协议,北宋通过支付高额赎金的方式,艰难地维持着脆弱的和平局面。
辽朝的国土究竟有多广阔呢?辽朝的疆域接近500万平方公里,与北宋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相当。虽然有人认为北宋的“有效面积”较辽朝更广,意味着其拥有更多的耕地,可以养活更多的百姓,然而辽朝的“有效面积”同样不可小觑。辽朝的版图涵盖了今日的北京、大同等许多传统中原王朝控制过的地区。辽朝有五个重要的京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辽朝的南京和西京地区一直是北宋的痛处。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推翻当时的后唐皇帝李从珂,答应将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等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事成后,石敬瑭履行承诺,将这十六州送给了契丹的主帅耶律德光,从此石敬瑭名声狼藉。
从地理上看,幽云十六州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脉北端、燕山山脉、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交界的关键位置。其战略价值极为重要。辽朝一旦控制幽云十六州,中原地区失去了北方天然屏障,契丹骑兵随时可以深入华北平原进行掠夺。金朝大臣梁襄曾在劝金世宗北巡时指出:“辽朝虽然在中原的地域不大,但控制了幽燕一带,便能逼迫宋朝每年乖乖进贡。”这番话透露出辽朝通过幽云十六州对北宋的巨大影响力。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朝在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的领导下,几乎畅通无阻地从幽州南下,成功逼近黄河。尽管北宋君臣智勇兼备,宋真宗赵恒虽因迷信怪力乱神致使朝政陷入混乱,但他本人的决断力依旧出色。在名臣寇准的坚持下,最终作出抗辽决策,避免了靖康之变的悲剧。
幽云地区不仅在战略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地理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同盆地位于山西中部,受益于桑干河的滋养,可容纳大量人口。辽朝全盛时,大同府总人口约为3.8万户,而大同县内更是拥有一万户家庭。与此相比,南京幽州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人口密度极高。幽州人口接近30万户,总人口超过一百万。幽燕地区土地肥沃,耕作条件优越,人口众多也是自然之事,这为辽朝的南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
尽管辽朝的“有效面积”在东北地区所占比例较少,但东北地区为辽朝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东北平原的黑土地闻名世界,是一片肥沃的农田,水源丰富,黑龙江、松花江、辽河和鸭绿江等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保障了辽人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然而,为何东北地区被认为不具“有效面积”呢?这要从汉、唐、明三朝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些朝代虽然有过在东北的开拓,但主要出于控制蒙古高原和朝鲜半岛的战略需求,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人口迁移。由于燕山以南及青藏高原以东的中原地区已经足以养活大量人口,因此东北寒冷的气候和耕作条件未曾引起太多开发兴趣。直到清朝晚期,面对沙俄入侵和人口激增,清朝才逐渐放宽对东北的控制,允许中原人民迁入,这便是著名的“闯关东”现象。
辽朝虽然未能完全控制中原核心区域,但其东北平原的广袤耕地却占据了辽朝最大的一片土地。唐朝时,东北大部分地区由各部落自治,中央政府设立的郡县非常少,主要集中在辽宁一带。辽朝则大力开发东北,尤其是吉林中部的黄龙府(岳飞所言“直捣黄龙府”之地)。虽然辽朝的东北开发未及金朝之广,但其规模亦已相当可观。东北的森林资源丰富,成为辽朝重要的粮草和战争资源基地。
至于蒙古高原,辽朝虽然在该地区设立了上京道,但并未实行郡县制。蒙古高原对辽朝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优质马匹的提供。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最为先进的战术力量,而北宋在中原缺乏足够的马匹资源,始终面临马匹短缺的困境。与此不同,契丹人并不担心马匹问题,骑兵的高机动性为辽朝在战争中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辽朝的辽阔国土始终对北宋构成威胁。尽管两国在战略上曾保持一定的平衡,但辽朝始终保持着居高临下的态度,视宋朝为微不足道的存在。在两国关系紧张时,辽人曾称北宋为“伪宋”,而在关系较好时,又称北宋为“南朝”。辽朝在与宋朝的外交博弈中,始终保持谨慎,随时准备展现强势的一面。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与西夏发生冲突,辽朝派遣知南院枢密使牛温舒前来调解。面对宋朝朝廷的疑虑和紧张情绪,牛温舒用一种带有深意的方式表露出辽朝的强势,暗示如果宋朝不从,辽朝必定会卷土重来。这番话让宋朝君臣震惊,也促成了宋朝与西夏达成了和平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