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最早在河内崭露头角,他通过在许多内外职务中的表现,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凭借着仁爱之德以及文武双全的能力,逐步积累了威望和影响力。他曾经西征诸葛亮,东讨公孙瓒,外出击破孟达,同时在内部力图削弱曹爽的权力。司马懿辅佐了三位皇帝,接受了两位主人的遗命。然而,当天子出征时,他却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魏国的政治局势。从那时起,司马懿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一同掌控了朝政的实权,成为了魏国末期至晋朝初期政权更替的关键人物。
事实上,司马懿共育有九个儿子,他们各自的才德与性格各不相同,所作的事也各具特色。部分儿子以非凡的成就载入史册,成为历史中的风云人物;有些因恶行而名声狼藉,遗臭万年;还有些英年早逝;一些则选择远离纷争,超然物外。无论如何,这些儿子无一例外都在魏晋之交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司马师,字子元,出生于河南温县,是司马懿的长子,母亲是宣穆张皇后。司马师自幼便凭借其高洁的品行和稳重的气度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他从小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气度,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早年他官至散骑常侍,后升任中护军。他参与了高平陵之变,临危不乱,运筹帷幄,以其卓越的智谋为父亲司马懿奠定了更为稳固的政治基础。司马师继位后辅佐朝政,风头一时无两,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他不仅成功镇压了内乱,打败了外敌诸葛恪,而且逐步掌控了魏国的朝政大权。司马师的军事才能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平定淮南战役中,他亲率精锐部队成功击败毌丘俭和文钦的联军。然而,由于文钦之子文鸯带兵冲营,司马师深受惊吓,导致他突然暴病而逝,年仅四十八岁。后世称他为“忠武”,以表敬意。尽管权势显赫,司马师始终保持对天子的忠诚。晋朝建立后,他被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司马昭,字子元,是司马懿的次子,同样由宣穆张皇后所生。司马昭历任多项重要职务,曾担任中护军、卫将军等职务,在父亲的事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随着司马师去世,司马昭逐渐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成为晋国的实权人物。司马昭在平定南方的淮海战役以及征服西蜀的战争中屡屡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但他的野心和手段,尤其是涉及废立之事,给他带来了极坏的声誉。最终,司马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晋朝建立后,他被尊为“太祖文皇帝”。
司马伷,字子将,是司马懿的第三子,母亲是伏太妃。司马伷自幼才华出众,温文尔雅,因其宽厚仁爱和高尚的品行,深得家族中的尊重。早期在曹魏担任右将军,晋朝建立后被封为东莞郡王,并多次担任重要职务。特别是在平吴之战中,他成功指挥大军逼迫孙皓投降,立下赫赫战功。由于他为政清廉、节俭有礼,深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与敬仰。司马伷于太康四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
司马亮,字子翼,是司马懿的第四子,母亲同样是伏太妃。司马亮性格温和,才智过人,官至左将军、镇西将军。他的温文尔雅和为人正直,使得他在朝中有较高的声望。然而,司马亮因缺乏决断力,在多次朝廷政争中失势,最终在与楚王司马玮的争权斗争中被陷害致死,年仅四十余岁。司马亮的死标志着西晋八王之乱的开始,他被追谥为“文成”。
司马干,字子良,是司马懿的第五子,母亲为宣穆张皇后。司马干一生低调,做人谨慎沉稳,虽然在许多重大事务中没有过多表现,但他始终能够处理复杂局势,安然度过困境,最终享年八十岁。尽管未曾获得朝廷的赐谥,司马干在动荡的局势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稳重,未引起过多关注。
司马京,字子佐,是司马懿的第六子,母亲为伏太妃。司马京早年因病去世,未能有显赫的事迹,但仍被追赠为射声校尉,名声并不显赫。
司马骏,字子臧,是司马懿的第七子,母亲为伏太妃。他从小聪慧,且修身齐家,官职晋升顺利。司马骏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尤其在镇守许昌与关中期间,深得将士们的爱戴。他在多场战役中屡获佳绩,包括平定吴国、鲜卑和秃发树机能的战斗。司马骏最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后人尊称他为“武”。
司马肜,字子微,是司马懿的第八子,母亲为张夫人。司马肜性格内敛,行事谨慎,且以清修自持为人所称道。然而,因他参与镇压氐酋齐万年的战斗,并在战斗中兵败身亡,这一事件加剧了他在政治中的孤立。晚年时,他辅佐赵王司马伦登位。司马肜最终被追谥为“孝”。
司马伦,字子彝,是司马懿的第九子,母亲为柏夫人。司马伦擅长官场之道,但却缺乏突出的才华。晋朝建立后,他被封为琅玡郡王,任职关中。然而,司马伦过度依赖权臣孙秀,通过贿赂和与权贵勾结谋取私利,最终导致了他陷入权力斗争。他过度暴躁,导致朝廷动荡,最后因战败而被赐死。
总体来看,司马懿的子女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所建树,其中以司马师与司马昭最为突出,他们通过精湛的军事策略和深远的政治眼光,成为晋朝建立的关键人物。尽管如此,他们的许多行为,特别是在废主和弑君问题上,始终受到历史的批评。其他诸如司马干、司马亮等人,尽管也有一定贡献,但因性格原因未能成就伟业。总体而言,司马懿的后代中既有名将英杰,也有昏庸无能者,司马家族的风云变幻,成为了魏晋历史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