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才最为鼎盛的时代,这个时期不仅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这些人才的水平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许多杰出的人物,包括一些知名的谋士,最终的结局都非常悲惨。比如,杨修、孔融、荀彧、崔琰、祢衡、张松、庞统等人,由于做出了某些错误的选择,最终死于非命。徐庶被迫听从仇人的指令,郭嘉虽然屡次献策却英年早逝,诸葛亮则在54岁时因大志未竟而遗憾辞世。
然而,在众多光辉的三国英雄中,有一位人物显得尤为独特,他不仅智力极高,而且在整个三国时期无人能及。他就是贾诩。贾诩凭借出色的智慧和冷静的头脑,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总能做出聪明的决策,成功保全自己,最终活得高寿(77岁,在当时相当罕见),并且死时依然身居高位。可以说,贾诩在三国历史上堪称“自全之王”,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他也可以被视为最擅长自保的人之一。
为什么说贾诩是“自全之王”?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具体的事例来加以探讨。
首先,贾诩年轻时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小郎官,但因为生病而辞职回乡。在归途中,贾诩与随行人员被氐人所掳,同行者除了贾诩外都被杀害。那么,贾诩是如何保命的呢?他并没有做什么特别复杂的事,只是随机应变,撒了一个谎,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氐人听后并未杀害他,反而派人护送他回家。这一次,贾诩巧妙运用谎言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为他日后不断利用“自全之道”和“权以济事”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其次,董卓占领洛阳后,贾诩曾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工作,并驻守陕县。随着董卓被击败,牛辅很快也死于乱局,董卓的部下个个心生恐惧,李傕等人想要解散部队逃命。而贾诩却建议他们向西移动,收集部队,等待时机重返长安,这才有了后来的长安之乱。这一决策,是贾诩运用“自全之道”的一次大胆而且无视社会道德的选择,也是他一生中最果断、最残酷的一步。后来,当李傕等人计划以封侯的形式奖励贾诩时,他却坚决推辞,并称这不过是“救命之计”。这表明贾诩的“自全之道”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他的每个决策都是为生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三,贾诩曾在段煨手下工作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察觉到段煨开始对自己产生戒心。于是,贾诩暗中与张绣建立联系,一旦时机成熟,果断脱离段煨,转而投靠张绣。这一选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和个人生命,因为贾诩早已洞察段煨的心思,深知他既不会对自己不利,也会善待他的家人。最终,事实证明了贾诩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样的智慧使他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得以全身而退。
最后,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贾诩明确站队,选择支持曹丕。他不仅为曹丕出谋划策,指导其如何稳固自己的地位,还巧妙通过言辞隐含地鼓励曹操选择曹丕为继承人。当曹操询问他为何沉默时,贾诩故作深思,巧妙地转移话题,并以“刚正琢磨袁绍、刘表及其儿子的事情”来回应,实际上是借此暗示曹操选择曹丕是明智之举。曹操听后哈哈大笑,最终决定立曹丕为太子。这一举动使得贾诩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加强了自己在曹家的影响力。贾诩深知,作为一个深谙权谋的谋士,他必须避免与同僚建立私交,以减少猜忌的风险,保障自身安全。
总而言之,贾诩生逢乱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策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地位。虽然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动和起伏,但对于他个人来说,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不仅表现在未被乱世摧残,也表现在每次做出关键选择时都能有效优化自己的处境。而且,贾诩以高位和高寿善终,这一点,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三国奇才,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贾诩堪称三国历史上的“自全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