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在刘邦去世后,能够有效地掌控大汉帝国多年,许多人是否真认为她只是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重的妒妇呢?实际上,吕后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完全恶毒,也不是全然善良,她的行为充满了复杂性。
吕后所做的一些残酷行为,其实是基于她巩固权力的需求。简单来说,只要不威胁到她的权力,吕后对于任何人都不会心狠手辣。戚夫人、赵王刘如意、赵王刘友这些人之所以遭遇致命的命运,原因无非是她认为他们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
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两人对吕后而言无疑是最大威胁。戚夫人起初是刘邦宠爱之人,并且在刘邦晚年逐渐夺走了吕后的地位。随着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渐渐成长,刘邦开始看出刘如意和自己有几分相似,这让戚夫人频频在刘邦耳边煽动,暗示刘盈是个懦弱之人,并夸赞刘如意的能力。渐渐地,刘邦产生了废除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虽然在张良和商山四皓等人的反对下,刘邦没有实施这个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盈的太子之位就不再受到威胁。吕后深知,戚夫人和刘如意能随时危及她和儿子的地位,于是对他们下手,毫不手软。
赵王刘友的死亡则充满了不幸的巧合。吕后原本对刘友并没有敌意,甚至还将自己侄女许配给他。可是,刘友的妻子是个极其多疑的女人,她发现丈夫冷落了自己而宠幸其他女子,于是便愤而告知吕后,声称刘友有谋反之心。这一番诬告让吕后产生了疑虑,最终决定将刘友囚禁致死。可以说,刘友的死完全是因为一场无心的谣言。
总的来说,吕后所杀的这几个人,都是她认为可能对自己权力构成威胁的人。她所做的选择,虽然冷酷,却是出于对权力的保护和对未来局势的深思。
然而,除了这几人,吕后并没有大规模对其他妃子和刘邦的儿子下手。就连刘邦的长子、最强大的齐王刘肥,吕后也选择了放过他。齐王刘肥虽然掌控了汉初最大的诸侯国,拥有七十三座城池,地位显赫,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挑战皇权的企图,也从未反对过吕后专权。因此,吕后最终选择了宽容,并没有对他做出不利的举动。
事实上,刘肥曾一度让吕后产生了杀心。一次,刘肥进京朝拜,虽然和刘盈平起平坐,但他并未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反而大方接受这一安排。此时,吕后对他的不敬产生了愤怒,但刘肥并没有激怒她,而是采取了非常低调的态度,甚至将自己封地中的一部分送给了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并尊称她为齐王太后。刘肥的这一行为完全消除了吕后对他的担忧,他表现出的“与世无争”的态度让吕后不再认为他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从而得以善终。
与此类似,薄姬也是得以幸免的另一个例子。薄姬本是魏王豹的侍妾,后成为刘邦的妾室,并生下了刘恒。然而,薄姬并不特别受刘邦宠爱,且她也不像戚夫人那样擅长讨好刘邦,所以她和刘恒的地位始终不高。吕后对于薄姬和刘恒并不担心,因为刘恒从来没有表现出争夺皇位的欲望,且刘恒封地在偏远的代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吕后并没有把薄姬当作威胁,因此并未对她动手。
简单来说,薄姬能够逃过吕后的清洗,并不是因为她有多聪明或强大,而是因为吕后从未将她视为威胁。她不曾认为薄姬能对自己构成任何挑战,因此没有必要加以除掉。正因如此,薄姬在吕后的统治下安然度过,并最终幸运地成为了皇太后。
综上所述,吕后并非一个完全残忍的女性,她做出的种种决定,往往都建立在对权力的深刻理解和自我保护的需求上。在她看来,只要这些人物不对她的权力构成威胁,她便不会轻易动手。这些细腻的政治判断,展示了吕后作为一个女性统治者的智慧与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