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从王保保为何被称作“天下奇男子”说起。
在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驾崩,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成为元昭宗。不久,明军趁北元政权动荡,明将李文忠率领大军奇袭应昌,元军惨败,昭宗仅以数十骑逃至北方,之后与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在和林汇合。在和林,昭宗与王保保在关乎北元生死存亡的时刻,抛开过去的恩怨,重新携手合作,致力于恢复元朝的霸业。
此后,王保保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辅佐昭宗重振北元。随着王保保在北元权力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消息很快传入明朝。朱元璋一直将王保保视为最大的威胁,他认为“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朱元璋深知,若北元继续由王保保主导,恢复元气后的北元将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趁北元尚未恢复元气,明军决定发起进攻,彻底消除北元的后患。
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集结了15万大军,兵分三路,准备一举攻破北元。中路军由大将军徐达指挥,直指和林,目标摧毁元朝的核心;东路军由李文忠指挥,从居庸关出发,经过应昌,直逼土拉河,然后从西北进攻和林,试图与中路军形成包围之势;西路军由冯胜指挥,出金兰经甘肃,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使北元难以揣测明军的真正意图。
明军势如破竹,朱元璋希望通过这次战役,一举扫清北元在蒙古地区的势力。面对15万明军的压倒性优势,王保保却丝毫不慌乱。他沉着应战,首先采用佯败之计,成功引诱中路军先锋蓝玉进入和林。随后,王保保联合元将贺宗哲,在漠北伏击蓝玉,明中路军遭受重创,死伤上万,蓝玉只得匆忙撤退。接着,王保保用计引诱东路军李文忠进入称海,结果东路军再度遭遇惨败,李文忠勉强撤退,损失惨重。
这场战斗,明军惨败。三路大军中,西路军原本用于迷惑敌人的部队唯一获得了胜利,而中路和东路的大军却纷纷被王保保击溃。王保保的指挥才能使北元在当时得以延续,如果没有他,北元或许早已被明军彻底消灭。朱元璋在得知王保保的存在保住了北元的命运后,感叹道:“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意思是他无法将王保保收为麾下,认为此人堪称“奇男子”。
那朱元璋口中的“奇男子”王保保,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
王保保是元末明初一位杰出的将领,年轻时便显示出过人的才智。他在不到20岁时就被推举为察罕帖木儿死后部队的领袖,随后被元朝政府任命为“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地行枢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并负责统领河南、山东等地的平叛军队。元朝朝廷一度将他视为国之柱石,倚重他为维护元朝安全的中坚力量。
实际上,王保保不负重托,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虽然他曾多次想割据一方,甚至与元朝的其他平叛军发生冲突,但在元朝首都大都被明军攻破、危急时刻,王保保毅然放下与元朝的恩怨,投身于恢复元朝的事业。
随后的几场战斗中,王保保屡次击败明朝的名将。比如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汤和在韩店战役中惨败于王保保之手;洪武二年(1369年),在兰州战役中,王保保设下伏兵,将明朝援军全歼,援军指挥官于光也在战斗中被杀。
可以说,正是王保保的英勇和智慧,使得北元能够安然退居蒙古,继续在蒙古地区保持政权。如果没有王保保,元朝可能早已覆灭。明史中有评:“扩廓百战不屈,欲继先志,而赍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王保保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以忠诚的态度赢得了朱元璋的敬重。朱元璋曾至少七次写信劝王保保归顺,但王保保始终拒绝,他甚至将明朝的使者一一扣押、严惩。面对这些使节,王保保毫不留情,显示出他对元朝的深厚忠诚。
总的来说,在元末明初那个动荡的时代,王保保的忠诚与能力使他在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他的表现令朱元璋既敬佩又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