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虽然人才辈出,但为何鲜有人愿意为东周天子服务呢?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重大变革时代,也是一段充满动荡的乱世。在诸侯国之间,战国七雄的竞争异常激烈,最终秦国通过一系列智慧与谋略统一了整个天下。正如所说的那样,乱世出英雄,确实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人才。例如秦国的商鞅和白起,赵国的平原君、廉颇、蔺相如和李牧,韩国的法家代表韩非,楚国的吴起与春申君,燕国的苏秦和乐毅,以及魏国的庞涓、信陵君、魏无忌和龙阳君,齐国的孟尝君田文、田单等。尽管战国时期人才济济,但几乎所有这些有才华之士都不愿意归附于东周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战国时期如此众多的人才却拒绝为东周天子效力呢?
实际情况是,人才趋向于更高的地位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几乎没有了发展的潜力与机会。当我们提到东周时,除了记得周平王这位开创之君,其余的皇帝名号则显得相对陌生。相比起周王室的昏庸无力,战国七雄的君主们无疑更为人所知,其声望与影响力相去甚远。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已然难以掌控四方局势,不仅如此,东周王室能够统治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缩减,逐渐被各地诸侯分割,最后仅剩下现今河南西北部一隅之地,形同一个小型诸侯国,可以说是极其悲惨的局面。如此一来,无论是何种人才,都不愿意去依附于已成小国的周天子。如商鞅这类渴望变革与发展的人才,自然看到在东周无法施展拳脚,发展无望。而对于那些武将而言,如果选择效力东周,也可能面临一辈子没有用武之地的局面,因为他们面对的已不是如他们拥有的地盘,而是其他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在这样的局势下,他们所面临的失败风险几乎是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