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改写过程中,我将遵循原文的语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入更多细节描述,同时保持原文的结构和长度大致不变。
---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1958年,毛主席视察机械厂遭阻拦,他反问:咋了?工人不是三班倒了?》一文,讲述了毛主席在1958年春节前的几天,离开了北京,乘坐飞机前往东北进行视察。
毛主席于2月12日晚上抵达沈阳机场,当时天色已晚。尽管肚子空空,毛主席没有停下来用餐,他急切地催促着辽宁省委和沈阳市委的领导人黄欧东、焦若愚等人,迅速前往黎明机械厂进行视察。虽然已经是夜晚10点多,但他依然坚持去了解工厂的情况。
从黎明机械厂返回宾馆时,已是深夜。毛主席简单地吃了些食物,但没有选择休息,反而继续与辽宁省委书记、鞍山市委书记等人展开了深入的对话,讨论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情况。直到接近午夜12点,谈话才终于结束。毛主席仍然没有休息,他继续工作,展示了极大的精力和责任感。
直到午夜1点,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注意到毛主席房间内的灯光依然亮着,便上前提醒他休息。然而,毛主席轻轻挥了挥手,温和地说:“我手头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完,你们辛苦了,先去休息吧!”他并不因疲劳而停下工作。
直到凌晨4点,毛主席终于处理完所有事务。尽管疲惫,他依然坚持翻阅着书籍。当保卫人员再次催促他休息时,毛主席低头看了看手表,说:“天快亮了,还是安排今天的活动吧!”
根据行程安排,毛主席本应在2月13日视察黎明机械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但由于他在2月12日的夜里已经视察过了黎明机械厂,因此2月13日的行程主要集中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的视察。
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自1951年建厂以来,被誉为中国战斗机的摇篮,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以及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等标志性成就。刚成立时,它被命名为“国营112厂”,并于1957年6月15日更名为“国营松陵机械厂”。
2月13日清晨7时,经过一夜未眠的毛主席匆忙吃过早餐,便与随行人员一同乘坐四辆轿车前往松陵厂。厂长牛荫冠出身名门,家庭背景显赫,他的父亲牛友兰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为支持八路军捐出了大量财物和物资,并且创办了晋西北纺织厂,解决了军民的穿衣问题。毛主席对牛家的事迹深感钦佩,并深深铭记在心。
牛荫冠的长辈们不乏才俊,牛荫冠本人也颇有建树,曾入读清华大学,后转入经济系,加入党组织,积极参与了抗日救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在多个政府和工业岗位上服务,直到1955年才被调到沈阳112厂担任厂长。
毛主席见到牛荫冠时,步伐坚定地走向他,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并笑着问:“噢,你就是兴县牛家的牛荫冠呀,今年多大了?”牛荫冠谦虚地回答:“今年47岁。”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四十多岁,正是盛年,年富力强,好!”
在牛荫冠的带领下,毛主席进入了总装车间。在这里,毛主席不仅与工人们亲切打招呼,还认真听取了有关工厂运作和生产的介绍。他甚至亲自攀上狭窄的工作梯,仔细查看国产歼击机的内部结构。这个细节展现了毛主席对国家工业进步的关注与热情。
在参观过程中,一个小插曲令人印象深刻:两位工人,苗春雨和刘智渊,正忙于使用风钻作业。无意中抬头,他们惊讶地发现毛主席伸出手来要和他们握手。工人们急忙放下手中的工具,四处寻找毛巾擦拭手上的油污。然而,毛主席却毫不在意,依旧与他们握手。毛主席笑着说:“劳动者的手是最干净的。”
握过手后,毛主席弯腰捡起工人们使用的风钻,轻轻掂了掂,感叹道:“呵,分量不轻。”这番言辞既体现了毛主席的朴实无华,也展现了他对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尊重。
整体来说,毛主席在参观期间心情非常愉快,但他很快注意到,虽然黎明机械厂和松陵机械厂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但仍然依赖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未能完全掌握生产的主动权。这让他深感失望,他开始不断地询问,哪些零部件是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哪些还是依赖进口。
当得知沈阳市的小型开关厂仅凭简陋的设备和工具,居然能够生产出用于机床控制的电器开关时,毛主席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国家就需要这样的厂,无论如何,我今天一定要去看看。”
老覃曾写过《苏玉春:那天,大家都不敢看毛主席,我啥都不怕,我成了今天的我》一文,文中讲述了沈阳市机床开关厂的普通女工苏玉春与毛主席合影的故事,这个故事恰恰发生在这一天。
---
此改写版本不仅在保持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还进一步加强了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历史背景,力求让读者对毛主席的视察过程有更为细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