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这四位是我们尊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无论在哪种场合,只要拍摄集体合影,他们都肯定会出现在第一排,且几乎总是坐在中间的C位。然而,这张合影却让人感到意外,甚至有些吃惊。
照片中共出现了15个人,分为前后两排,前排有6人,后排有9人。说实话,若不查阅资料,能立刻叫出所有15个人名字的人,应该不超过三位数。然而,照片中的四个名字却较为容易辨认,它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陈云——这些熟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家在历史的记忆中早已深深扎根。虽然如此,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张合影中,他们四位并未坐在最显眼的中间位置。
与我们常见的合影不同,照片中,毛泽东坐在前排最右侧,而刘少奇则位于最左侧,这样的位置安排已经十分罕见。而周恩来更是被安排到了后排,只能站在后排C位的两边。既然这是一张合影,那么这张照片究竟拍摄于何时何地?合影中的其他人又是谁?为何毛泽东、刘少奇被安排“靠边坐”,周恩来和陈云则只能站在后排?
答案揭晓:这张合影拍摄于1949年9月,地点是中南海。当时,这15位合影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职务,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中共党员,并且都是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
具体来说,合影的前排右起是毛泽东、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刘少奇;后排右起是齐燕铭、陆定一、周恩来、邢西萍(徐冰)、彭真、陈云、李克农、刘澜涛、安子文。
1949年9月,各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为新中国的成立筹划事宜。9月20日,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参加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单位及代表名单,分为党派代表、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代表五大类,共46个单位,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党派代表,一共有16名正式代表和2名候补代表。
这张合影中的15人正是这18名代表中的成员,缺席合影的3位分别是郑位三、王稼祥、李维汉。然而,尽管这些人都拥有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领导人理应坐在前排的中间才对。
事实是,在合影时,大家一致推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坐在前排中间。毛泽东一向谦虚低调,但在这种集体合影的场合,他通常会避免让座位安排人员感到为难,因此他常常会自觉地坐到中间的C位,以免给别人带来尴尬。然而,在这一次,毛泽东却表示,他不想坐在中间,而是要坐在边缘。
在毛泽东看来,自己不应占据最显眼的位置。那么,该如何坐呢?他建议大家按照年龄排序,长幼有序。毛泽东的话一出,大家顿时明白了。他决定让年纪最大的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和林伯渠四位老同志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这四位老同志分别是72岁的徐特立,71岁的吴玉章,以及63岁的董必武和林伯渠。他们在延安时期就因年长且德高望重,被称为“延安五老”,在党内深受尊敬。
在即将召开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将四位老同志安排在了前排的中心,而自己和刘少奇则分别坐在最左和最右的两个位置。这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延安五老”的尊重,也彰显了他本人的谦虚与低调。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后排。后排的周恩来、陈云、李克农这几位熟悉的面孔不用多说,他们都曾是党内的重要人物。彭真或许对一些人来说稍显陌生,他当时是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属于党内的高级领导。
至于其余五位,像齐燕铭、陆定一、邢西萍(徐冰)、刘澜涛和安子文,这些名字可能就不那么耳熟了。齐燕铭是蒙古族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蒙古贵族家庭,毕业于北京大学,是著名的学者和国学大师,曾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陆定一是党的宣传理论工作者,长期从事政治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邢西萍曾在北平市担任副市长,后来从事宣传和统战工作。刘澜涛来自陕西米脂,也在宣传战线工作,后来从事政工工作,曾担任华北局副书记等职务。而安子文则长期从事组织工作,并曾经历过六年的监禁,始终没有屈服。
这些人物的背景丰富且各具特色,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这些人物现在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依然感人。毛泽东和他所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展现出来的谦虚作风,令我们深感敬佩,也让那些只知道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