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否进行了篡位以登基的争论自古以来一直是个热议的话题,《雍正王朝》采纳了雍正篡位的观点。根据传闻,康熙的遗诏中将继承人指定为十四子,而雍正则将汉字“十”改成了“于”,使得传位于“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对于这一说法,历史爱好者们都清楚这并不牢靠,因为遗诏是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而将汉字“十”改为“于”相对容易,然而满文中的“十”变成“于”则极其复杂。此外,按照清朝的行文规范,遗诏中提到的十四子前都应当有个“皇”字,因此“传位十四子”应该写为“传位皇十四子”。若将“十”改为“于”,则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在意义上显然是失去了逻辑。
随着各大博物馆的开放,康熙的传位诏书也被公开展示,公众发现这份诏书的行文规范而严密,没有任何可疑的修改痕迹,由此更让人确信这种篡位的说法完全是虚构。既然这一说法不具备可信性,那么《雍正王朝》为何还要采纳它呢?难道编剧缺乏智慧吗?显然不是,他们相当精明,因为这种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自然可以提升剧集的收视率。
拥有这份诏书能否证明雍正并未篡位呢?其实不能。现存于北京和沈阳的诏书是张廷玉所撰写的,并非康熙的原作,因此这并不能证明雍正的继位真正反映了康熙的意愿。然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份诏书确实表达了康熙的真实想法。康熙在心中确实对继承人有了默契的考虑,最终锁定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之间,这显然反映了他对于接班人的期望。但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康熙选择了胤禛作为继承者。
在康熙生病的急症期间,他回到畅春园静养,认为只是短暂的健康问题,经过休息就能恢复,因此委托隆科多传达旨意,声明自己需要安静的修养,不接见任何人。在这个时候,隆科多是唯一能够接近康熙的人。康熙心中早有未公开的继承人选,然而因为突然的病痛,他没能有精力书写遗诏,或许直接口头传达意图更为便捷。
隆科多作为康熙身边的核心人物,对于康熙的病情了如指掌,关键时刻他一定会询问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康熙也必然会向隆科多透露。从而,在康熙没有留下正式的遗诏的情况下,临终时他应当安排隆科多把所有皇子召集起来,亲自宣布继承人是谁。康熙或许曾提及要发布继承人的相关事项,但考虑到雍正并未做好准备,若当即宣布接班人,恐怕会引发动乱。雍正得知后对康熙提出了建议,这使得康熙最终未能如愿。雍正同时表述康熙是在众皇子面前宣布的继承人,而又声称关于继承人的消息只有隆科多掌握,这前后存在着逻辑矛盾。在这一事情的背景下,这个矛盾就显得容易解释了。
康熙已年近七十,在古代算是高寿;如果他真想让十四阿哥胤禵接班,以他的智慧定会早早将胤禵调回京城以防意外,同时锻炼他的执政能力。然而事实是,康熙并没有这样的举动,这就进一步表明十四阿哥很可能并非是最终的接班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