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春,徐海东刚刚指挥完一场激烈的战斗,身心俱疲地靠在藤椅上,享受片刻的宁静。然而,就在这时,毛主席的笑声穿破了寂静,传入了徐海东的耳中。毛主席走进屋内,看到徐海东后,徐海东立刻起身敬礼,随即推荐了自己部队中的一员猛将——张绍东,称其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毛主席并未立即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他神色平静地表示,张绍东虽有勇猛的作战表现,但并非一个可以依赖的可重用之才,背后隐有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使得人们更加好奇,毛主席为何在如此时刻,对这位曾被徐海东亲自推荐的将领,提出了如此警觉的看法?接下来,小史将为大家解开这一谜团。
徐海东,原名徐为东,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迅速崭露头角,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将领之一。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的战斗,并因负伤多次,成为红军将领中受伤最多的几位之一。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规模清洗共产党成员。得知这一消息后,徐海东迅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组织当地的力量与蒋介石的军队作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徐海东成功地号召了大量的农民,组建了一支农民自卫军。1928年腊月三十,他策划并发动了黄陂县的“年关暴动”,意图在这一天发起起义,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
然而,由于当时武装力量过于薄弱,且装备简陋,暴动的规模和作战能力远不足以与国民党军队抗衡,很快便遭到了严厉的镇压。徐海东等人被迫撤退,并躲避敌人的追捕。而他们的家乡也因而遭受了更加残酷的报复。
国民党未能捕捉到徐海东,便加大了对他家族的暴力报复。徐海东的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未能幸免。敌人将徐家房屋焚烧殆尽,并对家族成员展开了无情的屠杀。徐家共有83人,其中66人丧命。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是孕妇,都未能逃过这一劫。
这一残酷的报复事件令徐海东心如刀割,但他没有因此屈服于仇恨与恐惧,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全中国的解放而战斗的决心。毛主席曾深情地提到徐海东时说:“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是海东同志。”尽管经历了家族的惨痛失落,徐海东并未因此软弱或退缩,而是愈发坚定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执着。由于屡次战斗胜利,他被敌人称为“徐老虎”。
1935年9月,红25军在徐海东的指挥下与刘志丹的红26军成功会师,部队经过整编,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被任命为军团长。
尽管陕北地势险要,但其自然环境极为贫瘠,缺乏矿产资源、水源匮乏,且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养活一支军队成了巨大的挑战。徐海东很快意识到,军团的生存问题亟需解决,但他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应对。尽管如此,凭借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军事素养,他始终带领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前行。
不久,1935年11月2日,中央红军终于抵达了安塞县下寺湾,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历经长征的艰辛,终于与红十五军团汇合。当天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毛主席衣衫单薄,显得格外落魄。见到徐海东时,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便开口请求:“海东同志,抱歉打扰,我们缺乏棉衣,天气太冷,士兵们可能会因为寒冷而冻死,能否借我2500元大洋?”
此时的红十五军团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连基本的保暖物资都很紧张。徐海东的部队也面临着类似困境,许多士兵衣衫单薄,部队内部的资源也十分紧张。但他依旧毫不犹豫地答应毛主席的请求:“我们曾经等待中央的到来,甚至为此准备付出一切,现在中央到了,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支援党中央是我们的责任。”随即,徐海东从仅有的7000元家当中拿出5000元大洋,毫不迟疑地交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后来回忆时提到,正是徐海东的这一大洋,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时光,毛主席在评价时称他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旗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功臣。”
尽管毛主席对徐海东的忠诚与勇敢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徐海东提到张绍东表现出色时,毛主席却陷入了沉思。他平静地告诉徐海东:“此人勇猛,但不可过于依赖,他的性格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张绍东,1907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年轻时便投身革命事业,1930年加入红军,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在红军的初期,张绍东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崭露头角。尤其在红25军成立后,张绍东担任班长,他的勇猛与智慧使得他成为部队中的核心人物,曾在一次战斗中指挥班级成功消灭敌人一个连,威名远扬。
然而,毛主席对于张绍东的使用却持保留态度。他在与徐海东的交流中提到,尽管张绍东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但他的为人处事方式并不完美。毛主席明确表示,指挥官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能力,更需要具备强烈的党性和良好的领导作风。他提醒徐海东,不能过度依赖张绍东,特别是在决策和战略方面,应该更加谨慎。
1937年10月,徐海东带领115师344旅到达平型关时,已是带病前行。多次负伤令他体力透支,身上十七处伤痕,左腿因伤已残废,然而这些伤痛并未削弱他的指挥能力,反而使他更加坚韧。尽管身体虚弱,徐海东仍紧抓每一场战斗的机会,毫不松懈。
平型关战斗中,徐海东带领344旅在前线执行重要任务,尤其负责助攻与阻敌。当部队抵达前线后,徐海东与参谋们前往师部与343旅的陈光旅长一起勘察地形,仔细研究战斗位置。虽然他对地形十分兴奋,但也因688团的迟到而感到遗憾。他强调了伏击敌人的位置与打法,准备充分。尽管身体虚弱,他依然亲自查看前线情况,战斗一开始,他便频繁询问战况,几部电话响个不停。
张绍东、田守尧等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徐海东虽然身受重伤,仍紧跟战斗指挥。在战斗最激烈时,接到情报说敌人逼近3营阵地,徐海东决定派出一个连队进行阻击。即使已是体力不支,徐海东依旧亲自前往战场,查看战况,指挥作战。
战斗结束后,徐海东提出必须加强部队训练,否则在面对敌人时无法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