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今年春季曾撰写过一篇名为《1943年,关向应垂泪对彭德怀说:不要闹了,我们都要听毛主席的话》的文章。文章讲述了1943年4月7日,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在太行山区发表了《民主教育谈话》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彭德怀提出的观点和言论与当时抗日的背景和现实状况有所不符,因此引起了毛主席和邓小平的关注,二人随后帮助他指出其中的错误。然而,彭德怀对此并未表现出过多的重视,似乎有些不以为然。
同年五月,老覃又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刘伯承带病作检讨是彭德怀要求的?多少年了,这件事应该讲清楚了》,其中提到彭德怀与刘伯承在1943年9月一同从华北前线返回延安的经过。当时,彭德怀和刘伯承回延安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
老覃在前几天还写了另一篇文章《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毛主席对师哲说:他们做得对,把你解放了》,文中提到,毛主席早在1937年就提出要召开党的七大,并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详细阐述了计划。然而,这个会议经过了五次延期,最终直到1945年才得以顺利召开。
因此,彭德怀和刘伯承等人回到延安后,首先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扩大会议,即史称的“第二次九月会议”,随后还积极参与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各项工作。
师哲,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1940年3月随任弼时回国。此时他从未见过彭德怀。1943年10月的一天上午,师哲来到延安杨家岭任弼时的窑洞里整理材料,第一次见到了彭德怀。那时,彭德怀穿着一件褪色的普通干部服,既没有戴军帽,也未佩戴“八路军”徽章,整体装束朴素至极。但即便如此,彭德怀那种威武雄壮的气质,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位军中大将的风范和力量,毫不掩饰其英勇的气度。
师哲回忆道,初次见到彭德怀时,他的雄姿和气质深深吸引了自己。那一刻,师哲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传统戏曲中关云长的形象。他不禁苦思冥想,努力将眼前这位气度非凡的大将军与自己耳熟能详但未曾谋面的将领形象对接起来。直到任弼时严肃地向他介绍道:“这是彭副总司令,刚从前方归来。”那一刻,师哲终于将彭德怀的名字和面貌对上了。正如俗话所说,“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到彭德怀之后,师哲对其敬意油然而生,心中也响起了那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豪情。
彭德怀的威严气度、身上的那种不言而喻的军人气息,让师哲深感钦佩。尽管如此,彭德怀始终沉默寡言。他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闲谈上。直到1945年,彭德怀搬进枣园之后,师哲才有机会与他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当时,国内外局势迅速变化,毛主席要求彭德怀与张闻天搬到枣园,与中央领导班子成员一同居住,日常商议国家大事。尽管工作压力极大,但每天晚饭后,彭德怀都会在果园中散步,放松心情。师哲也常常与他一同散步,渐渐地,两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了解。
最初,师哲习惯性地称呼彭德怀为“彭老总”,听上去颇为亲近。然而,彭德怀对此并不喜欢。几次试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适,但始终未曾开口。最终,师哲忍不住询问彭德怀为何反感这个称呼。彭德怀停顿了片刻,语气沉重地解释道:“‘老总’这个词,其实是旧社会百姓对所有拿枪的军人所使用的一个尊称,带着某种恐惧与敬畏,完全没有真正的尊重意味。老百姓不知道我们是什么职位、军衔,只能称我们为‘老总’。如今我们在同志之间,完全可以用真实的名字来称呼彼此,而不用再用这种带有旧社会气息的称呼。”
听完彭德怀的解释后,师哲震惊不已,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彭德怀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领袖,更是一位始终关注人民福祉的共产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