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曾经被英国统治了超过两百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东西方海陆贸易的枢纽,且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它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当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76年加冕为印度女皇,英国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英帝国,否则他们也许依然只是一个联合王国。在所有的殖民地中,英属印度无疑是最被重视的,堪称大英帝国的“长子”。
然而,作为被征服的领土,这样的地盘无法永远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尽管外部势力无法轻易从英国手中夺取印度,但真正的主人却是印度的人民,他们对自己的土地有着不可动摇的主权。当印度人决定摆脱殖民统治时,英国即使想阻止也无能为力。1947年,随着印巴分治,印度摆脱了长达200多年的殖民历史,迈向了独立。然而,作为“长子”的印度,随之而来的是在南亚地区日益强势的态度。
英属印度的领土广阔,包含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总面积超过430万平方公里。1947年,依据宗教划分,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分得了一部分土地。印度继承了接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英属印度的“老大”。这一变化让印度觉得,既然他们是英属印度的继承者,那么理应拥有对这片土地的完全控制权。因此,印度与巴基斯坦长期争执,尤其是在领土问题上,克什米尔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印度也曾在1971年的战争中,迫使东巴基斯坦脱离,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实际上,印度的这种分化策略削弱了邻国的实力,使得周围的国家在面对印度时常常处于孤立状态。对于印度来说,英属印度时期的领土和势力仿佛是天然的继承物。因此,在1947年后,印度在南亚的态度逐渐变得骄纵自大。
英属印度曾侵入我国的藏区,建国后的印度同样觊觎藏区,尤其是藏南地区。1951年,借着我国忙于抗美援朝的时机,印度越过了中印传统的习惯线,公然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进一步侵占了东段和中段的部分地区。这些土地本应属于中国。1959年,中国平定藏区后,印度竟提出要求,要求中国将东段的9万多平方公里及西段的3.2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这种无理的要求无疑激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印度的行为也让人不禁想起当年沙俄强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做法,直接强迫签署,没有任何商讨空间。
然而,印度未必能够像沙俄那样轻松得手。即使印度从英国那里继承了一些影响力,但在面对中国坚决的反对时,印度并没有顺利实现其目标。1961年,尼赫鲁对中国提出和平谈判的要求表现出轻视,认为战争才是解决边境争端的唯一途径。印度为此甚至在边境驻扎大量军队,似乎准备随时一决高下。
印度之所以敢于如此行事,部分原因在于它深信自己是大英帝国的“长子”,继承了西方先进的战斗力和战略思维。西方长期以来以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压制东方国家,这让印度产生了自己并非典型东方国家的自信,它们更愿意将自己视为西方的一部分。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的日本、俄国中也有所体现,尽管他们的领土大部分位于亚洲,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欧洲国家的一部分,享有某种优越感。
印度的这种自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崇拜西方,而是完全将自己视为强者的后代,理应继承一切强者的优势。这种思维催生了印度在边境地区的挑衅行为。同时,印度还认为自己作为英联邦的重要成员,英国应当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但事实上,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英国已不再是那个能主宰全球的列强,英美不再是唯一的力量中心。英国自己也难以顾及印度的问题。
尽管美国一直与印度保持密切关系,但真正让印度决定挑战中国的原因却是苏联的支持。苏联在关键时刻选择站在印度一边,而这对于尼赫鲁来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毕竟苏联和印度在许多方面并不相似,甚至是对立的。但苏联之所以这样做,源于当时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分裂。1960年,苏联撤回了所有支援中国的专家,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许多合作项目的停滞,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苏联一直以来希望维护自己的大哥地位,对南斯拉夫和中国的独立立场感到不满,而印度恰好成为了苏联在亚洲的代理人。此后几十年,苏联一直在提供军事支持,帮助印度增强军事实力。1962年,中国进行自卫反击的时机选择得极为巧妙,这恰逢古巴导弹危机,全球目光集中在美苏对峙上,印度的挑战没有得到西方的关注。
通过这场胜利,中国不仅利用了美苏的反应空窗期,还向印度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对于领土问题,中国是不会妥协的,任何国家若敢侵犯中国的领土,必将受到反击。这场冲突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尊重,保持了自身的战略空间。
此后,美苏之间的长期对峙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对的安定环境,而印度在此过程中也深感困惑。最终,他们意识到,无论依靠谁,都不能解决自身的困境,最终仍然需要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