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季,东北军区决定将冀察热辽军区旗下的热河军区与冀东军区主力部队重新编制为第8纵和第9纵,将它们正式纳入东北民主联军的野战军体系中。这两支部队曾经是地方部队,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重大的兵团作战,之前的主要战斗目标仅限于打击敌方的地方武装和少数正规军。在加入野战军之后,部队的战斗风格和作战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指战员们对此感到无比振奋,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战场上一展身手。
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第9纵却被上级指挥部形容为“像蝗虫一样”,这让纵队的政委李中权感到相当为难。在秋季攻势中,第9纵成功歼灭敌军1.1万人,这是部队加入野战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此次作战极大提升了全纵指挥员们的斗志。但与此同时,部队在协同作战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战术思想和作战指挥上,仍未能完全适应大规模运动战的要求。
秋季攻势结束后,第9纵本应返回冀东进行休整,然而东总又发起了冬季攻势,令全体官兵心生不安。此时,严寒的冬季来临,指战员们的衣物和棉鞋都显得惨淡无力,无法抵挡关外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大家的情绪受到影响,纵队内部对突如其来的变动感到困惑,思想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此,李中权政委竭力向指战员们阐述冬季攻势的重大意义,并积极组织战术训练。虽然粮食方面相对充足,但冬季服装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不仅第9纵如此,第8纵也受到影响。相比之下,其它野战纵队的官兵们则戴着厚实的皮帽,身披皮大衣,脚蹬靴子,这让第8纵和第9纵的指战员们倍感羡慕。
在冬季攻势中,第9纵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友军作战,虽作战任务不重,却因客观原因遭到东总的批评,例如让敌军184师成功逃脱,原因在于过分惧寒,未能展现出勇猛利落、规范有序的战斗风范。经过三个月的冬季攻势,该部队虽仅歼灭敌军1900人,但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官兵们的素质受到了极大的锻炼。此后,部队进入长期休整,期间在辽宁南部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动,以解决御寒问题。然而,由于某些干部水平不高,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乱打、乱没收的现象,导致了部队形象受损,影响到军民关系。
罗荣桓政委特意与李中权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提到“你们第9纵在辽南的行动就像蝗虫一样”,这话的深意在于缺乏组织与纪律,作为政委的李中权首当其冲需负主要责任。李中权内心感到委屈,他意识到虽然部队在做法上可能存在不当,但其背后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例如部队寒冷得几乎无法忍受,很多官兵遭受冻伤,而打土豪的目的在于缓解部队面临的困境,且尽量将获取的物资多分给当地群众,尤其是粮食。他将实际情况向罗荣桓进行了详细汇报,罗荣桓表示会采纳他的意见,想办法解决部队的困难,同时加强各方纪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