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王朝风雨飘摇,列强环伺,民变四起。然而正是在这国运将尽的关头,清廷在垂死挣扎中完成了三件意义深远的保疆壮举。这些行动虽然未能挽救王朝命运,却为后世中国的领土完整留下了坚实的法理依据和现实基础。
那么,这三场发生在雪域高原、西北边疆和南海孤岛的卫国之战,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与壮烈过程?
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西藏问题上角力不断。尤其是1904年英国远征军武装进入拉萨,签订《拉萨条约》,对清廷主权形成严重挑战。清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对西藏的实际控制,于是在1905年任命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担任川边大臣,主持康区和西藏事务。
赵尔丰到任之初,西藏局势动荡不安。川藏之间的道路崎岖艰险,山高谷深,尤其雀儿山一线,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度,常有暴雪封山。他率部队翻山越岭,逐步推进,采取"先剿后抚"之策,对地方势力进行武力整顿的同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拉萨城下的一役尤为关键。赵尔丰调动驻防部队,借助当地藏军,并派出一支由熟悉地形的兵勇组成的突击队,趁夜用牦牛皮筏渡过冰冷的拉萨河,直捣叛军营地,成功擒获反清首领,十三世达赖被迫出走印度。这一行动,不仅平定了叛乱,也标志着中央对西藏的控制力前所未有地增强。
在军事之外,赵尔丰还着手进行制度性建设。他废除部分地区的农奴制度,设立新式学堂教授汉语官话,推动清廷法令在藏区实施,并修建川藏电报线路,使中央与西藏通信更为便捷。他主持编撰的《西康建省纪要》,不仅明确了藏区行政划分,也成为后来中国在藏南主权主张的重要依据。
赵尔丰(图片来自网络)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局势剧烈动荡。彼时的新疆,正值沙俄势力在北疆活动频繁,阿尔泰、伊犁一线不断出现边界摩擦。清廷任命杨增新为新疆巡抚,希望其稳定西陲。
杨增新出身云南,通晓儒学,亦有多年治理边疆的经验。他到任后,采取“以回制汉、以汉制维”的策略,维持各民族之间的权力平衡,防止激化矛盾。他以旧湘军将士为骨干,组建地方武装,依托伊犁、迪化等重镇构建防御体系。
1912年初,沙俄通过支持阿勒泰地区叛乱势力,意图制造混乱为干涉提供借口。杨增新得到消息后,亲自率领敢死营,在寒冬之夜急行军七百公里,奔袭科布多。在那里,他指挥克虏伯大炮轰击敌方据点,成功摧毁叛军核心防线。
同时,他在迪化布设大规模地雷阵,并声称一旦有外国军队强行进入,将不惜同归于尽。这种“玉石俱焚”式的战略威慑,有效遏制了沙俄的进一步行动。虽清廷此时名存实亡,但杨增新的决断保住了新疆,维系了中央对边疆的基本控制。
与高原和戈壁的硝烟相比,海上的风浪更为隐秘却同样凶险。1909年,南海诸岛仍处于海权模糊地带,法国殖民者逐渐染指西沙、南沙。清政府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南下巡视,以确认岛屿主权归属。
李准麾下舰队装备落后,旗舰“伏波号”为木壳炮舰,航速仅有8节。但他深知此行意义重大。舰队抵达永兴岛后,他下令在岛上升起黄龙旗,并命测绘人员用经纬仪测定岛礁的精确坐标,建立地图档案。他还安排士兵用舰炮在岛礁刻下“大清广东西沙群岛”字样,以此表明主权。
更具远见的是,他提出“主权碑文拓印法”,将界碑铭文通过拓片形式送交广东档案馆留存,为未来提供法律凭据。这一举措被国际法专家视为主权宣示的典范。2016年南海仲裁案中,中国方面援引当年李准留下的石碑拓片,成为驳斥仲裁结果的重要证据。
这三场行动,分别发生在西藏、新疆与南海,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体现了清朝末年官员在危局中孤军奋战的忠诚与智慧。他们或以霹雳手段平乱,或以智慧策略维稳,或以海上巡防标界,虽未能延续大清统治,却用行动守住了国家的边疆。
今天,当人们在林芝的桃花林中赏景,在喀纳斯湖畔泛舟,或在永兴岛上观测气象时,鲜有人知道,这些土地的安稳,曾源于百年前那些不被看重的斗争与努力。
东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