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契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手稿之一 现藏台北故宫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载:
唐陶云德政碑,永淳三年。
右唐申州录事张义感撰。云字大举,河南伊阙人也。高宗时为恒州刺史。碑永淳三年立,予为河北转运使,至真定府,见碑仆在府门外,半埋地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字为行书,笔迹流利。而不著书者姓名,惜哉!
欧阳修其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作为文坛领袖,他倡导古文运动,推崇“文以载道”,一扫宋初浮华文风。他的文章从容含蓄,诗歌雄健洒脱,词作清丽婉约,史学成就斐然,主持编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在金石学领域,他更是开创先河,编纂千卷《集古录》,考订碑刻、追溯历史,被后世奉为金石学奠基人。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手稿之二 现藏台北故宫
《集古录跋尾》与护碑往事
《集古录跋尾》是欧阳修研究金石碑刻的手稿笔记,完成于嘉祐八年(1063年),现存四页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手稿纵长27.2厘米,横宽171.2厘米,行书笔锋凌厉,神采飞扬。
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河北转运使时,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偶然发现《陶云德政碑》倒伏于府衙门外,半截埋入土中。他当即命人掘土起碑,重新竖立于廊檐之下。碑文虽未记载书写者姓名,但其行书刚健俊逸,令欧阳修深感惋惜,遂将此事写入《集古录》跋文。此举不仅是保护文物,更体现了他“收集遗存、考证真伪”的治学精神,让这些金石铭文免遭历史尘埃掩埋。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手稿之三 现藏台北故宫
陶云德政碑考析
此碑立于唐永淳三年(公元684年),碑主陶云,字大举,河南伊阙人(一说江南当涂县横山人),唐高宗时期任恒州刺史,因政绩卓著而立此碑。碑文由申州录事张义感撰写,但书法作者失传。欧阳修称赞其“笔力雄健秀美”,行书如江河蜿蜒,起笔收锋间尽显唐代书法气度。字体结构疏朗大气,运笔轻重分明,虽非名家手笔,却贯通一气,堪称初唐行书典范。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手稿之四 现藏台北故宫
何为德政碑
德政碑是古代为表彰官员功绩、铭记其德行的制度。唐代须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内容多记述官员鼓励农耕、推行教化、廉洁奉公等事迹,旨在树立典范。但中晚唐时期,此类碑逐渐沦为藩镇收买民心的工具,虚美之辞泛滥。白居易曾讽刺:“碑文不记实事,只堆空话”,不过像陶云碑这般如实记录政绩、不事夸饰者,仍保留了古时立碑的初衷,绝非应景之作。
结语
欧阳修保护此碑,不仅是珍视其书法艺术,更欲借石刻印证历史。陶云碑虽残损,但每一字都折射出唐代吏治得失与书法演变。德政碑制度,起初是为劝勉良政,后世却渐失本真。然而其千年延续,恰恰印证民心所向,终究在于“道义”而非“形式”。正如欧阳修所言:“金石虽坚,终有损毁之日”,唯有立德者方能不朽——这既是金石研究的真谛,也是陶云德政碑的价值所在。
往期
精彩
金石契主编张振国(棠村)简介:
张振国:原籍河北正定,字定庵、亦庵、冀山,,斋号二渠堂、寂照轩。雅好金石书画,近年来主要从事金石学的传播与研究。师从海上童衍方先生。原为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艺术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现为《非常艺术》杂志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香港国际青年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2016年元月举办《净土石华——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17年3月举办《净心守志——张振国丁酉青州书法展》。2017年8月于潍坊举办《净心守志——张振国书法金石题跋展》。2021年5月于北京宋庄北艺塘美术馆举办《一见永见——吴立忠、杨皓、张新、张振国书法展》,2021年6月于沈阳举办《颂党弘艺 翰墨缘深——王荐、张振国书法艺术展》,2021年10月于北京砚山画馆举办《楮墨风华——张振国拓片题跋展》,2023年10月于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举办《注心一境——张葆冬、张振国、马龙拓片题跋展》,2023年11月于台湾高雄明宗书法艺术馆举办《怀抱观古今——洪传骅、张振国双个展》。2025年4月于北京宋庄北艺塘美术馆举办《羽仪稽古——张振国凤凰画像拓本题跋展》,现居北京。
金石契执行主编马龙简介:
马龙:河南洛阳人,2004年结业于长春师范大学书法系,当代书画篆刻家,评论家、撰稿人。马龙现为《非常艺术》杂志、《金石契》杂志执行主编,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马龙有20万字美术理论及美术评论散见于各专业类刊物。现攻读长春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
金石契执行副主编张子越简介:
90年代生人,喜金石书画,本科结业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