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孙毅被调任为华北军区的副参谋长,主要负责协助参谋长杨成武的工作。然而,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他却遭遇了不少尴尬的事情,常常被人指责无法处理事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军队划分为六个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西北军区和西南军区。这些军区的司令员大多是曾经的老帅,对于当时的军队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与1955年设立的12个军区的情况大相径庭。虽然孙毅在华北军区担任副参谋长这一职务,但论级别并不算低,实际上属于副兵团级别。在1955年时,北京军区的副参谋长已经晋升为正军级,显示了职务的变化。
当时的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老总不仅仰望权威,还兼任代总长,因而把大部分日常工作都交给杨成武来负责。从资历上看,杨成武比孙毅稍早参与革命,孙毅则是在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走上革命之路。然而,在红军时期,孙毅的职务经历却高于杨成武,他曾担任过师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岁月里,他们都在聂老总领导下的晋察冀军区作战,孙毅主要负责后方的工作,如教育和根据地的发展,而杨成武则率部直接作战,彼此的默契与友谊不言而喻。
在担任副参谋长后,孙毅经常深入基层部队进行视察,努力了解军务情况和人民武装的相关工作,并在总结之后将结果报告给军区领导以供决策参考。然而,他在部队中确实发现了许多问题,却由于种种原因不敢在场上直接“拍板”决定。这样一来,只能将遇到的问题带回总部汇报再进行答复。这使得一些基层干部心中不免产生疑虑,认为孙毅的到来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他们感到他在关键时刻缺乏决策能力。
对此,孙毅心里自然也有自己的感受。作为副职,他在工作上的确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军区内,既有司令员与参谋长的指挥,如不提前让主要领导知悉,贸然做决定显然不妥。而参谋长则有机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因当时军区并未设副司令员,作为司令员的助手,他负责军区的日常工作,时常能够在司令员缺席时进行果断的决策。
与此同时,六个军区的司令员分别是彭总、聂老总、陈老总、贺老总、林总等,他们大多肩负着军区以外的工作,为了解决军区内部事务,参谋长往往兼任副司令员。比如西北军区的彭绍辉和西南军区的李达,以及华北军区的杨成武、东北军区的贺晋年都是如此。相比之下,华东军区的张爱萍因拒绝这一安排,只担任参谋长一职。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层单位的人们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参谋长的权威更大,相反副参谋长似乎作用不大,提出的建议往往被忽视。由此,双方的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了信任度高与低的窘迫局面。作为亲历者的孙毅,内心的尴尬与不安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不过,孙毅在副参谋长这个位置上其实工作并不算长,历时仅仅半年,便被调往军校部任职。虽然他出身于参谋长,但在前线实战的机会并不多。他的真正热情所在在于军事教育,而调往军校部则让他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至少在这个位置上,他的价值比仅仅担任副参谋长要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