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刘邓大军进驻大别山,晋冀鲁豫军区在后方成立了多个纵队,其中包括了8纵、9纵、10纵、11纵、12纵。除去8纵被留在军区,其他纵队的指挥分别由刘邓和陈谢(即陈赓与谢富治)负责。其中,9纵由陈赓与谢富治联合指挥,由秦基伟担任。这一安排是根据当时全局战略的需求做出的。
对于新成立的9纵来说,原本它是由太行军区的地方武装升级而来,战斗经验较为浅薄。虽然9纵并未直接隶属于刘邓的指挥体系,但对于秦基伟而言,他与陈赓并非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平级的指挥官。
那么,为什么上级决定要组建陈谢集团呢?这一决策是因为刘邓大军远离大后方,深入大别山作战,形势相当孤立,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援。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上级决定以陈赓所指挥的4纵为骨干,组织了陈谢集团,渡过黄河,前往豫西地区进行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陈谢集团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兵团,它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司令部。相反,只有一个前敌委员会,陈赓担任书记,成员包括秦基伟、黄镇、孔从洲、汪锋。所有的作战命令都由前委名义下达,体现了集体指挥的性质。
秦基伟对这一安排持支持态度,他从原则上表示不会在职务高低上计较,始终明确表态,愿意接受陈谢的指挥。他认为陈赓和谢富治都是革命资历较深的老将,具备丰富的军事经验,尽管他和他们同样是纵队的指挥员,但他愿意尊重和听从他们的指挥。
至于秦基伟和陈赓平级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45年8月初。当时上级决定成立晋冀鲁豫军区,李达从太行军区司令员转任军区参谋长,秦基伟接替太行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与此同时,陈赓担任了太岳军区司令员兼太岳纵队司令,从此两人的职务平起平坐。
尽管从资历上看,陈赓和秦基伟有不小的差距,但他们在军事上的相互尊重和合作,打破了职务上的障碍。在国共谈判期间,陈赓和秦基伟都进入了军调部,秦基伟作为太行军区司令,担任了军调处12小组的首席代表,陈赓则是太原执行小组的代表,二人都获得了少将军衔。
这一过程也许就是秦基伟所说的“我不计较职务高低”的原因之一。解放军的组织逐步壮大,兵团的设立使得指挥层次发生了变化。随着兵团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将领凭借资历、战绩和能力被提拔,逐渐拉开了职务上的差距。
以第二野战军为例,虽然秦基伟作为纵队级指挥员时间较早,但在之后的职务安排中,他一直停留在纵队司令的级别。而王近山虽然是6纵副司令员,后来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任职,但因为其战功显赫,最终被提拔为兵团司令员。这种战功上的差异,体现了职务晋升不仅仅依据职务本身,还要看战功的表现。
1946年6月,王近山才正式转为6纵司令员,而秦基伟早在此之前就已经担任了纵队级指挥员,但从战绩来看,二者的差距明显。9纵成立后,由于它是一个新部队,作战机会较少,所以在多次重要战役中,主要以陈赓的4纵为主力,而9纵则更多作为辅助。例如在洛阳战役和淮海战役的黄维兵团围歼战中,9纵虽然参与,但并未成为主力。
尽管秦基伟和陈赓在平级时有较长时间的合作,但在战功和资历方面,陈赓的成就要远超秦基伟。1949年,随着兵团的成立,陈赓担任兵团司令员,他麾下的旅长和旅政委如周希汉和李成芳都晋升为军长,而秦基伟依旧在纵队司令的位置。由此可见,职务上的升迁不仅仅取决于任职年限,还与指挥员的战功密切相关。
1949年后,陈赓继续担任兵团司令员,而秦基伟的9纵依旧处于纵队级别,直到1952年他才晋升为正军级。这一过程反映出,9纵的战绩并未达到足以让其升格为兵团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