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他的职务在军、师一直反复,邓华:怎么还任副司令?改省军区司令》中,我们讨论了赵承金从正军职调为副军职的情况。邓华对此表示,尽管职务有变,但会继续保留他作为正军职待遇,并承诺会在未来为他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然而,最终这个“承诺”并没有实现,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
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初步了解到了赵承金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他早期出身于东北军,因受吕正操的影响而投身革命事业。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参与东北作战,尽管担任多个职务,但一般并不参与野战部队的直接指挥。赵承金曾先后担任沈阳卫戍区副司令兼旅长、辽南分区司令、黑龙江军区副司令,以及西满军区第一分区司令等重要职务,直至嫩江军区第一副司令和师长。在解放后的安排中,他一度从辽西军区副司令调任至热河省军区司令,随后又转任辽宁省军区第一副司令。
邓华与赵承金的合作可追溯到部队进驻东北的早期阶段,当时他们共同担任沈阳卫戍区的正副司令。随后,邓华在前线的野战纵队担任职务,而赵承金则负责后方剿匪及地方武装的扩编等重要工作。1953年,邓华再次与赵承金相见,了解到他依旧只是副军职。于是,邓华毫不犹豫地向上级推荐赵承金担任热河省军区司令,但令人遗憾的是,热河省不久后被撤销,赵承金又被安排到辽宁省军区担任副司令。
理论上,这种调动应视为平级,但或许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职务安排,因此赵承金只得暂时继续担任副司令,享有正军职的待遇。他的子女曾在回忆中提到,邓华向他们表示,当时会在适当的时机重新为赵承金安排工作。自1956年担任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到1960年因身体原因选择离休,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在五六十年代,许多干部因健康原因提前离休,例如原北京军区政委朱良才于1958年离职,南京军区政委唐亮则在1964年离休,尽管之后又重新复出。在那个年代,离退休制度并不完善,因身体原因而选择离开的人,假如身体状况恢复良好,通常可以重返工作岗位,这与八十年代的离休情况有所不同。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逐渐不佳,像唐亮虽然在七十年代仍在一线工作,同时还进行治疗,但身体机能的恢复能力自然无法与年轻时相比。
到了七十年代,赵承金身患重病,诸如糖尿病、青光眼、白内障和严重的腰椎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接踵而至。医疗团队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建议他住院,尽管他坚信自己会恢复健康。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邓华被调离沈阳军区,1960年后被安排到四川省负责地方事务,这对赵承金的职务安排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辽宁军区当时并非只有赵承金一位指挥官,其中的司令员贺庆积自1955年起担任此职务,长达13年间,其职务未有任何调整。他凭借自身的资历、能力和战功,一直保持在正军职的等级。直到1968年离开岗位,后来改为沈阳军区顾问,享受大军区副职的待遇。这些历史背景和细节展现了当时军事干部的复杂生态与职务变迁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