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经历过冬季的猛烈攻势后,东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满与北满之间的联系终于打通。作为领导南满军事工作的辽东军区,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宣布撤销。随着这一调整,原来下辖的3纵和4纵直接由总部指挥,而辽东军区的司令部则转变为前线第一指挥所。此时,萧劲光担任指挥,萧华担任政治委员,陈光和陈伯钧担任副司令,解方担任参谋长,唐天际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准备指挥即将到来的长春战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前线指挥所并不直接辖制部队,而是根据任务需要由总部指派各部队参与。
与此同时,原辽东军区副政委莫文骅并未被安排进入第一指挥所,而是被调任为4纵的政委。辽东军区,也被称作南满军区,是东北军区的一个二级军区,类似于兵团一级建制。它下辖3纵、4纵以及多个三级军区。最初,辽东军区的司令员由程世才担任,后来换成了萧华,再后又由萧劲光接任。在这一军区成立初期,南满与北满之间并未完全连接,而随后的多次战役中,南北军队的配合成为了一种重要战略,使敌人难以集中力量对付。
在辽东军区的管理架构中,副政委的职务高于纵队政委,因此,莫文骅被降职担任4纵政委,虽然这看似是降职,但事实上,他并不是第一个经历这种变化的人。例如,曾克林,辽东军区的前副司令员,也曾被调任为纵队司令,后来又转至7纵担任副司令。而吴克华曾担任4纵司令,之后成为辽东军区的副参谋长与参谋长,直到1947年秋才重返4纵。罗舜初也曾兼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后转任3纵政委。因此,莫文骅并不是唯一一个因战场形势变化而调整职务的人。
这些变化,正是战场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必要调整。莫文骅进入4纵后,原政委彭嘉庆被调往后方军区担任司令员,负责后方工作。彭嘉庆是4纵的首任政委,参与过4纵的建立,并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工作。先后与吴克华和胡奇才搭档,直到胡奇才转任副司令后,再次与吴克华并肩作战。彭嘉庆的调动或许与他的健康状况有关,毕竟他已经承担了长时间的工作。
那么,上级安排莫文骅到4纵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呢?很显然,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4纵的领导班子经历了多次调整,过去的司令员胡奇才,政委彭嘉庆,副司令韩先楚都进行了职务调整。1947年秋,吴克华被重新调回担任4纵司令,胡奇才改为副司令,而韩先楚则晋升为3纵司令。随着彭嘉庆调到后方,4纵的原班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胡奇才之所以被调为副司令,主要是因为健康原因,尽管他在作战上的表现出色,但即将到来的大战需要有一位完全健康的主帅来担任领导。
莫文骅此前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深入前线作战部队了。在土地革命初期,他曾在前线工作,后来转向军事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他留在了后方兵团,抵达东北后便进入了辽东军区工作。这一次,他重新回到了作战部队,投身于全军正在进行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整顿工作,担任政委后,迅速投入到整军运动中。而不久后,上级决定开展对长春的进攻准备,但经过调整,首先决定进攻锦州,围困长春。4纵与11纵在塔山一线展开防守,展现了4纵的威风。
辽沈战役结束后,吴克华与莫文骅率部提前入关,参加华北战役,与华北军区部队一起围歼傅作义部。在平津战役结束后,莫文骅被任命为14兵团政委,后来又调任为13兵团政委,带领部队参与解放中南的作战,一路推进,直至广西。此地正是他的家乡,然而,由于需要离开野战军,他被调任担任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1951年,他被调回东北军区,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政治学院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
这些职务的调整,表面上看似变动不居,但背后却是为了应对战场形势和不断变化的战略需求。莫文骅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他肩负责任、履行使命的体现,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与对事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