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之年,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提议,并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支持,那就是特赦一批曾经的战犯。首批获特赦的人中,有国民党重要人物如杜聿明、王耀武,也包括了末代皇帝溥仪等人。
在监禁多年后,溥仪与杜聿明、沈醉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沈醉也被特赦之后,杜聿明与沈醉便邀请溥仪一同前往故宫参观。溥仪,作为曾经的皇帝,曾在故宫生活了长达十五年之久,对于宫中的每一处景物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尽管时光荏苒,但他对故宫的了解依然无人能及。听到老友们的提议后,溥仪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应,他沉默片刻后,沈醉忍不住开玩笑地问道:“是不是怕回到故宫会让你产生许多感触?”溥仪苦笑着,心里深知,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尊贵的“皇帝”了,而是新中国的普通平民。因此,他淡淡地说道:“没有,既然你们想去,我们就去吧。”
几人踏上了前往故宫的路,溥仪走得略显匆忙。作为曾经的故宫主人,他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走在前方的他,似乎有意充当“导游”,想要给大家讲解每一处他熟悉的景点。然而,当他们走到售票处时,售票员看到溥仪并没有认出他,看到他想要直接进去,立刻严肃地说道:“没有买票是不能进的。”这时,杜聿明和沈醉停下了脚步,作为三人中最年轻的沈醉,自告奋勇地去购买门票。
当沈醉递上一张门票时,溥仪愣住了,脸上浮现出一丝惊讶和疑惑:“到这里来,我还得买票?”听到这话,杜聿明和沈醉也有些惊讶,随即意识到溥仪之所以这样说,恐怕在潜意识中,故宫依然是他的家。因此,杜聿明耐心地解释道:“如今的故宫不再是过去的故宫了,它已经对外开放,所有游客都需要购买门票,这些费用用于修缮和管理故宫。”溥仪听后似乎有些明白了,便没有再说什么,几人便继续前行。进入故宫后,溥仪的心情逐渐放松,他开始主动为大家讲述自己在故宫度过的成长岁月。
1906年,溥仪出生在北京西城区的醇亲王府,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道光皇帝。溥仪出身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注定一生不同凡响。三岁时,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继承人,成为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年仅三岁的溥仪,根本不懂什么是“帝王之道”,于是当时实际掌控朝政的是他的父亲载沣。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最终,清朝因内忧外患不得不退位,溥仪也被迫下台。民国政府成立后,虽然溥仪失去了帝位,但仍得以继续住在故宫,且每年享有400万银元的津贴。
年轻的溥仪虽然生活在故宫的金碧辉煌中,却常常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外面的风云变幻也逐渐影响到他的生活。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从故宫赶出,结束了他在故宫的十五年皇宫生活。此后,溥仪经历了许多波折,先后在天津、奉天等地流亡,最终成为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皇帝。抗战胜利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随后被送入苏联监狱,直到1950年才被遣返回国。
经过二十多年的动荡,溥仪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年轻皇帝。经过改造后,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1959年,溥仪获得特赦,与杜聿明和沈醉一起再度踏上故宫的土地。当他们看到龙椅时,笑着问溥仪:“当年坐在上面是什么感觉?”溥仪淡然一笑,坦言道:“我当时才三岁,根本不懂这些。”他笑着说完,又继续回望着故宫,那些熟悉的景物在他的眼中变得异常平静。每经过一个重要的地方,溥仪便开始讲述当年那些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在御花园,几人坐下来休息时,突然有人认出了溥仪,围了过来。为了避免与人长时间交谈,沈醉提议离开,溥仪和杜聿明也同意了。之后,溥仪又来过一次故宫,而在这次参观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当他在光绪的寝宫看到一张照片时,他忍不住提出了异议。原来,这张照片竟然是他父亲醇亲王的,而不是光绪的。溥仪笑着对工作人员说:“这张照片是我父亲,你觉得我会认错吗?”工作人员这才意识到面前的人就是溥仪,连忙向他道歉。
从那以后,溥仪再也没有来到故宫,也许是因为怕触景生情,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在他最后一次离开故宫时,溥仪突然感慨道:“这座雄伟的宫殿,曾经住过的人,现在看来却显得那么渺小。”这句话,无疑表明溥仪的思想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