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合谋以谋反之罪设计致死。
当年,萧何向刘邦三度推荐韩信,正是凭借韩信的才能,刘邦才得以稳固江山,但这也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真实写照。
然而,手握数十万大军,兵法如神的韩信,真的是被萧何和吕后用毒计谋害的吗?如果你这样想,未免有些天真。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成败,都是无数波浪的起伏沉浮所推演出来的结果。
回顾刘邦平定天下的历程,韩信从最初的重用,到逐渐被警惕、怀疑,最终令汉高帝动起了杀心。刘邦最终决定亲手除掉韩信,这一结果几乎注定,而吕后与萧何,不过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韩信临终时,他悔恨没有采纳蒯彻的建议,感叹自己英勇一生,最终却被吕后这位女子所暗算,叹息命运如此,他不禁高喊:“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那么,蒯彻是谁?他曾给韩信提出什么计策?韩信为何当时未听从?为何这句遗言让刘邦深感恐惧?
刘邦出身平民,身无长物,却具过人的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但他早早掌握了人心的奥秘,懂得如何权衡政治局势。韩信虽然出身贫苦,曾屈辱于胯下,但他的韬略与军事才能却无与伦比。可他在政治智慧和谋略方面,始终与刘邦不可同日而语。
韩信帮助刘邦打下了大汉的半壁江山,刘邦对其功绩无不承认和欣赏,但这并不代表他就能全然信任韩信。韩信拜将之后,第一次见到刘邦。刘邦问他有什么谋略,韩信自信满满地说了一句话:“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这一话,实际上也为韩信的死埋下了隐患。王夫之曾评论说:“为人主者可有此心,但臣子不可有此语”(《读通鉴论·卷二》)。这句话,虽然只是出自韩信的真心,但却无意中暴露了他内心的野心与不安。
这如同职场中的一些人,得意时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老板的充分信任,但不知一旦真把老板当成朋友,那便是大忌。韩信此言并无恶意,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刘邦的立场差异。刘邦的用人之道远超常人,他虽信任韩信的军事才能,但每次韩信大获全胜后,心中便会多一分警惕,生怕韩信会脱离自己的控制。
刘邦多次削弱韩信的兵力。第一次是在韩信准备奇袭魏国,进攻赵燕时,刘邦将刚刚调集的精锐部队调走,留下的却是战力不强的队伍;第二次,刘邦亲自带着夏侯婴夜间潜入韩信大营,悄无声息地夺走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大部分精兵,名义上是为了支援防线,实则为了削弱韩信的军力。
如果韩信在这两次削兵夺权之后,还没有意识到刘邦的真实意图,那他最终的败局可谓是注定的。韩信曾听从过蒯彻的建议,但此时他却无法再察觉到刘邦的谋划。
蒯彻,一个纵横捭阖的辩士,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出色的口才,他察觉到刘邦对韩信的逐渐疏远,并从中看到机会。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之际,蒯彻提出了四个理由,试图劝说韩信进攻。虽然他深知这一举动会引发严重后果,但韩信却无法抗拒内心的功名心,最终决定出兵。齐国的政权感到被背叛,愤怒至极,最终致使郦食其被杀。
刘邦并未对韩信的胜利感到欣慰,相反,他感到愤怒和不安。每一场胜利,都让他更加怀疑韩信的忠诚。项羽被消灭后,刘邦仍然深知自己所掌握的政权并不稳固,心头的隐患依然存在。韩信,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时刻威胁着刘邦的统治。
蒯彻曾鼓动韩信自立为王,分析天下形势,说韩信在楚汉战争中至关重要,归属谁,谁就能主宰天下。但韩信内心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他更希望借着自己的功绩获得一块属于自己的疆土。蒯彻的劝说未果,韩信的野心并未得到完全激发,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一份更高的封赏。
最终,韩信试图以自己的军事成就威胁刘邦,要求被封为“假王”。在刘邦的眼中,这已经是不可忍受的行为。张良和陈平立刻向刘邦报告,提醒他韩信的野心不容小觑。于是,刘邦决定采取行动,虽然他没有直接剿除韩信,但他通过给韩信不确定的封号,暗示着自己并未真正信任他。
而韩信,这位昔日的英雄,依然未能察觉到刘邦的心机,最终为自己的贪功和愚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