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有一段令人动容的剧情:晚年的徐达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往北平探望这位昔日战友。两位老将并肩作战,回忆往昔的种种,终于忍不住热泪盈眶,心头涌起无尽的情感。朱元璋当时已深知徐达的健康状况,得知他身患痈疽之后,便策马亲自去看望,借机送给徐达一只烧鹅,这一举动暗藏深意。徐达在泪水与酒杯之间,猛力吃下烧鹅,未曾料到,这正是加剧其病情的诱因,最后他因食用鹅肉诱发毒素而死去。这段情节明显取材于野史中关于“朱元璋借烧鹅迫徐达死”的传说,然而历史上,徐达与朱元璋的关系并非如此复杂。
实际上,徐达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是洪武年间少数几位能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徐达与朱元璋同为安徽凤阳东北人,二人是同乡,且在少年时期曾一起放牛玩耍。在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众疾苦,徐达感受到了深重的危机感,决定投身拯救国家的伟大事业。正是这一决心,将他与朱元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元朝末年,随着民众起义的风起云涌,朱元璋率先加入了反元的起义军,开始了自己为国图谋的艰辛历程。1353年,朱元璋返回故乡招募兵员,徐达响应号召,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从那时起,二人便开启了共同打拼、创建大明的传奇篇章。
那时,朱元璋在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中担任将领,但郭子兴心胸狭隘,不仅能力有限,还多次排挤朱元璋。朱元璋思虑后决定突破困境,离开濠州,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他向郭子兴请求了700人的精锐部队,并带领徐达、汤和等亲信南征定远,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
徐达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之一,并且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出走之后,郭子兴与另一位将领孙德崖发生矛盾,将孙德崖拘捕,而孙的手下为报仇,将朱元璋囚禁。此时,徐达英勇挺身,主动代替朱元璋成为人质,展现了其深厚的忠诚与勇气。危机解决后,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与依赖也更加深厚。
到1355年,徐达凭借打下和州的战功升职为镇抚,随后继续指挥部队,积极与陈友谅、张士诚的军队作战,为朱元璋扫清东进的障碍。1363年,在鄱阳湖的决战中,徐达带领队伍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陈友谅的前锋。几年来,朱元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最终消灭了主要对手张士诚。1367年,徐达再次指挥大军进攻平江城,将张士诚打败,为明朝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达虽然文化修养不高,但其聪慧过人,每次出征前都邀请学者讲解兵法,并结合实际运用。同时,他还总结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体系。他的指挥艺术被士兵们称为“战神”,这一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在元末明初那个战将辈出的时代,徐达依然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改国号为“明”,年号“洪武”。新朝成立后,徐达被任命为右丞相,并兼任太子少傅。此时,陈友谅、张士诚等敌人已被消灭,朱元璋的唯一对手只剩下已经衰弱的元朝。明军在北方的战斗进展顺利,捷报频传。
朱元璋在抵达汴梁后,设宴为徐达庆功,并与他讨论北伐战略。徐达分析当前形势,说只要一鼓作气,便能直接攻占元都,必能取得胜利。朱元璋听后称赞道:“你说得对。”徐达受命出征,率领军队直捣元都,成功迫使元顺帝逃往北方。而对待投降的敌人,徐达则宽容大度,不虐待俘虏,甚至指示保护宫殿内的妇女儿童,确保其不受伤害。这一做法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尊敬,充分展现了徐达卓越的政治智慧。
徐达有着过人的军事才华,但更为难得的是他高尚的品德和对民众的关怀。在战争过程中,他从不为私利所动,严禁部队掠夺百姓财物,不允许士兵无理骚扰民众,且每次征战都会关心士兵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涨,屡次获得胜利。
即便立下赫赫战功,徐达从未炫耀功绩,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每次凯旋归来,他都会主动将大将印章交给皇帝,以示忠诚。徐达生活简朴,朱元璋曾想为他提供更好的居所,但徐达始终推辞,最终朱元璋不得不通过宴席的方式将他“强行”迁入新居。徐达的忠诚和谦虚,令朱元璋十分敬佩。
不仅如此,徐达忠诚正直、爱憎分明。朝廷中不少人曾想拉拢他,但徐达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结交不合格的官员。他与丞相胡惟庸的关系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胡惟庸曾试图通过徐达的家仆福寿拉拢他,然而福寿忠诚不移,最终胡惟庸因谋反被处死,而徐达安然无恙。
徐达在军政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保持清廉简朴的作风,直到去世。1384年,徐达因病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极为哀伤,为他停朝三日,并亲自参与了他的葬礼,追封他为中山王,给予极高的荣誉。
徐达的后代子孙也继承了他的荣耀和正直,子女们大多位高权重,享受着富贵荣华。徐达的后代在大明王朝的历代传承中,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且在社会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子孙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