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众多沿海岛屿中,金门岛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它与厦门仅有不到两公里的海峡相隔,但却未能在当时被解放,且至今仍在台湾当局的控制之下。那么,金门岛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它在那个时期没有被解放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金门岛,一片充满英雄气概的土地,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殖民、抵御外敌的历史长河。早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明朝便在金门岛上建立了城池。随着明朝中期的到来,这座城市在抵抗倭寇入侵的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金门岛又迎来了郑氏家族的崛起。
1633年,郑芝龙领导的明朝舰队在金门东南的料罗湾与荷兰舰队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海战。最终,明军大获全胜,这场胜利不仅削弱了荷兰殖民者的势力,还为郑氏家族的海上霸权奠定了基础。
而在明朝的“甲申国难”中,清兵大举入关,金门也成为了抗清义军的重要根据地。1646年,当清军逼近福建时,郑芝龙投降清朝,交出福建大部分领土和舰队。然而,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拒绝投降,带领自己的部队在金门登陆,向世人宣告自己不屈不挠、坚持抗清的决心,进一步强化了金门作为反清复明据点的地位。
此后,郑成功努力在金门和厦门两个岛屿之间开展军事和政治活动,金门成为了他筹备物资、整军经武的后勤基地。他不断支持南明永历政权与清军展开反击,令清军疲于应付。1659年,郑成功在金门起步,发起了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一路杀到南京。尽管最终失败,但他的行动在东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康熙帝甚至称赞他为“孤忠”。金门岛在这段历史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确实可以说它是“英雄的土地”。
到了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征程。最终,他彻底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归属祖国。但不久后,清军乘机进攻金门并成功占领,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趁着清朝忙于镇压“三藩之乱”之际,重新夺回了金门。然而,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朝最终消灭了郑氏家族的势力。此后,金门岛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被日军占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成功收复。
从以上的历史可以看出,金门岛与大陆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并且见证了中华民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毫无疑问,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9月,国民党军在多条战线上的失败已成定局,解放军开始向闽南发起进攻,先后解放了泉州、漳州等重要城市,为解放厦门打下了基础。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厦门的战役逐步拉开帷幕,解放军已基本扫清了厦门外围的敌军。10月15日,解放军发起对厦门的进攻,迅速扫清了厦门的国民党军,解放了这座重要城市。
厦门的解放为解放金门提供了条件。然而,由于厦门的解放过于顺利,并且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已经取得压倒性优势,部分军官开始产生了骄傲情绪,认为金门的解放几乎不成问题,甚至认为国民党军可能会选择不战而退。然而,国民党政府已经决定死守金门,视其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金门岛的东部地势陡峭,西部则较为平坦,适合登陆,因此成为了国民党军防御的重点。除了原有的防御工事外,国民党还在岛上修建了大量的野战工事。更重要的是,金门岛并非孤立存在,它周围还有小金门岛、大担岛和二担岛等作为屏障,国民党军在这些岛屿上长期驻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战时可以互相支援,使得金门的解放变得异常艰难。
在厦门战役之前,国民党军已将第22兵团、青年军第201师以及第12兵团第11师部署在金门岛,守军达到两万余人。厦门解放后,国民党政府意识到金门的防守压力倍增,蒋介石下令坚守金门,不惜一切代价。随即,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第18军和第19军也被调往金门,进一步增强了金门的防御力量。至此,金门守军的总兵力已经增至四万余人。
而解放军在解放厦门后,迅速开展了金门解放的准备工作。负责此任务的是解放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这个兵团曾参与过渡江战役,取得过显著战果,但在接连的胜利后,一些指战员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认为解放金门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原本计划由第28军负责解放金门岛,第31军部分部队负责解放小金门岛,两军协同作战。但由于第31军还需要负责城市接管等任务,同时部分指战员低估了国民党守军的实力,最后决定将解放大小金门的任务完全交给第28军。
然而,解放军并未得到关于国民党守军增援的准确情报,直到解放军登岛前,金门的国民党军人数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解放军也面临着兵员不足、运输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导致原定的登陆计划一再推迟。直到10月23日,解放军才得以开始登陆金门,但此时许多问题已经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