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范进中举而疯被人嘲笑,但你可知他做的官,大到你意想不到
创始人
2025-09-08 19:32:56
0

在古老的中国,读书人的命运犹如天际云朵,变幻莫测,时而飘浮,时而凝聚。范进,原本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贫穷书生,他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被传颂,成为历史的一个迷离谜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终于在科举中中举,但却因此失去了理智,陷入了疯狂,这一切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可是,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的秘密:他所担任的官职,远远超出任何人对他的预期。

范进的起起落落

范进的故事,作为《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情节,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腐化。范进的形象代表了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默默无闻的书生们。

在他尚未中举之前,范进在村里一直未受重视。他住的地方是简陋的小屋,几乎没有什么陈设,唯一的装饰就是堆满书籍和文稿的书桌。邻里间的闲聊常常提到他,他们议论他无望出人头地,认为他只是一个一心扑在书本上,却没有任何成果的失败者。这些嘲笑的话语不断在范进耳边回荡,但他总是选择默默忍受,依然坚定不移地继续埋头读书。

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屑也颇为显著。每当范进去拜访岳父家时,岳父总是冷眼相待,言语中不乏讥讽和指责。他时常谈论其他人的成功,而冷冷地提醒范进,自己不过是一个失败者。在家族聚会中,岳父甚至公然贬低范进,称他为“现世宝”,意思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尽管范进知道这些话,但他始终保持沉默,内心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

范进的妻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她从不表露不满。夫妻俩在那个简陋的家中相依为命,妻子尽最大努力维持着家庭的基本生活。虽然她的支持默默无闻,但却是范进坚持读书的强大后盾。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妻子的这一支持尤为珍贵。

范进几度参加乡试,每一次的落榜都带来了更加沉重的嘲笑和轻蔑。但他从未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钻研,力求通过自己的坚持改变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终于,范进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在科举考试中成功中举。这个转变不仅彻底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让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范进的故事从此成为乡里传颂的佳话。

科举:运气与机遇

范进的中举,很多人归结于运气。在那个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原本是用来发现有才学的人才,然而,实际情况却经常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范进在考场上的表现,并不算卓越。他的答卷条理清晰,虽然没有惊艳的内容,但也没有明显的失误。然而,正是这样一份平平无奇的试卷,竟得到了考官的特别关注。考官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者,身经百战,阅人无数。面对范进,他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同情心,或许是感受到范进的困境,或许是某种无形的缘分,在批改试卷时,考官给了范进相对较高的分数。虽然这样的做法偏离了科举的公正原则,但在当时并不罕见。考官的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范进的命运。

范进中举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庄,大家纷纷聚集在他家门口,议论纷纷,满是惊讶与好奇。对范进而言,这一刻无疑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他不再是那个穷困潦倒、备受轻视的书生,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成功者。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范进的成功,虽然离不开一些运气成分,但也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完善。理想中的科举应该是完全公正的,只看学问与才华,但实际操作中,考官的个人偏好、关系网络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考试的结果。

范进的中举,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风气。有些人迅速改变了对范进的看法,开始向他攀附,希望借此获得利益。这种趋炎附势的现象在当时并不鲜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由穷书生到高官

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和他之前的贫困潦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从简陋的居所搬入了豪华的府邸,家中布置精美,仆人们进进出出,显得异常繁忙。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他中举身份的改变。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不久后,他的母亲去世。根据当时的传统,范进需要守丧三年,意味着他不得享受新获得的社会地位。

在守丧期间,范进的生活再次变得简朴,他穿上了孝服,整日闭门读书,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尽管府邸依然豪华,但它却弥漫着一股冷清的气氛,仆人们行走时格外小心,生怕打扰到主人在丧事中的心境。

三年守丧期满后,范进重新开始了科举之路,这次他参加了会试,凭借自己的才学再度取得了成功。随着这一胜利,范进的地位更加稳固,且开始逐步接触到更高的官职。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考选御史”,这个职位主要负责对官员进行考核,确保他们履行职责。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进的官职不断升迁,他被任命为“山东学道”。这个职位,掌管着一个省的教育事务,意义重大,权力也很大。范进的办公环境也由简陋的书房转变为宽敞的官厅,仆人和下属络绎不绝。

社会态度的转变

范进的命运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书生,蜕变为一个备受尊敬的高官。这一转变引发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急剧变化,尤其是那些曾经轻视他的人们。

曾经,邻里亲戚对范进漠不关心,甚至背后嘲笑他。但在他中举之后,这些人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们纷纷上门拜访,带着礼品,满脸堆笑,言辞中充满了赞美和恭维。

曾经对范进冷嘲热讽的邻居,甚至亲自送上自家的特产,满脸笑容地等着范进接见。当范进出现时,这位邻居急忙上前,称赞他的才学和品德,完全不提过去的种种冷嘲热讽。

范进的一位远亲,此前几乎与他没有任何往来,也开始频繁拜访,带着家乡的特产,意图借此机会与他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每次谈话中,他总是提到家族的渊源,假装自己一直很关心范进。

甚至范进的岳父,曾经对他极为冷漠,现在也改变了态度,开始频繁邀请范进到自己家中做客,并在亲友面前大肆夸赞他的成就,仿佛从未看轻过他。

这种态度的变化不仅出现在个人关系中,甚至连社会交往中也充满了虚伪的转变。曾经对范进轻视的官员和学者们,也开始热情邀请他参加各种宴会和聚会,试图与这位新晋高官建立良好的关系。

范进的能力与资格质疑

“山东学道”这一职务,被视为极为显赫,责任重大,类似于现代的教育厅长,掌管着整个省的教育事务。然而,随着范进任职的消息传开,社会上开始对他是否具备足够的才学和能力产生质疑。

在一家茶馆里,一群文人正在热烈讨论这个话题。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范进的升迁表示怀疑。有人说道:“范进虽然中举,但他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学识去管理一省的教育事务呢?”另有一位回应道:“他升职的速度实在太快,令人难免产生疑问。”

即使在范进的府邸里,他的仆人和亲信也在私下议论这些事情。虽然他们忠于范进,但也忍不住对他的能力产生疑虑。一位仆人低声说道:“主人虽然升职了,但他真的能管理好一省的教育吗?”另一位则回应:“这事只能看时势如何了。”

这种对范进能力的质疑,也在朝廷和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范进的升迁完全是依赖运气和时机,而非基于他的真正才能。这一切,都暴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劳伟《聂耳音乐作品》书法展:笔... 中新网昆明9月8日电 (陈静)夏末秋初,在云南昆明西山艾维美术馆,前进的号角——《聂耳音乐作品》劳伟...
官宣!这些景区,免票! 景区官... 9月8日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建水”发布消息临安古城 建水县委宣传部供图全国的教师、...
闽南非遗惊艳新加坡!厦门社区艺... 今年是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9月5日,厦门市禾山社区艺术团受邀赴新加坡,亮相“纸上乾坤凤舞狮城—...
159件国内书法奖“天花板”兰... 9月7日,历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精品回顾展潮州巡展在潮州市美术馆开幕。159件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项兰亭奖...
曙光社区居民挥墨传情,公益书法...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郑恺 南山区西丽街道曙光社区近日联合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及社区书法家协会...
原创 国... 毛主席晚年曾开玩笑地说:“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几个是我的朋友。”他口中的“国民党将领”,并非指像蒋介...
原创 他... 在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为您带来更丰富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诸... 咱今天来唠唠诸葛亮,为啥非得执着于北伐呢?当时蜀汉那可是内忧外患,他真就没有别的招儿了吗?咱得细细琢...
原创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地一片惨败,生灵涂炭。由于实施“不抵抗政策”,即使有着“精锐”之称...
原创 晚... “墙有风来壁有耳,被中行事外人知”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太监这一特殊职业,它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皇宫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