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无疑是最具“争议”的章节之一。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描述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如破竹之势,仅用了八天的时间便攻破了新城,斩杀了孟达,并迅速拿下街亭,成功实现了“断粮道”的战略目标,使得诸葛亮不得不痛下决心,执行“挥泪斩马谡”这一悲壮决定,最终被困于西城。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的手头仅有两千五百名老弱病残的士兵,且缺乏足够的将领,双方的力量悬殊,蜀汉几乎毫无反抗之力。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蜀汉即将灭亡之时,罗贯中却安排了“空城计”的惊天一幕。
在西城的防守战中,诸葛亮亲自命令四门大开,每个城门派二十名士兵装扮成普通百姓,忙碌打扫街道。与此同时,诸葛亮安然坐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焚香弹琴。看到这一情景,司马懿产生了极大的疑虑,最终下令调动后军和前军,开始撤退,放弃了进攻西城的计划。
虽然这一情节在小说中与人物性格和历史事实相符,但许多读者却觉得其中存在着不少逻辑矛盾。毕竟,司马懿手下有十五万大军,仅派遣几千士兵深入城中,就足以揭穿诸葛亮的虚张声势。而即使不敢贸然进攻,诸葛亮就坐在城楼上,魏军如果想要发起攻击,怎能让他如此从容不迫呢?那么,司马懿撤兵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深层次的考虑呢?
从历史角度来看,诸葛亮的空城计显然是后人虚构的,并非史实。然而,正如小说所描述的,司马懿确实与诸葛亮在魏蜀边境展开了多次对抗,且每一次的较量,都未能取得足以摧毁蜀汉的决定性优势。
三国时期,魏国拥有广阔的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相比之下,蜀汉的四川盆地则显得较为贫瘠,且人口仅为魏国的十分之一。虽然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这并不足以让蜀汉在面对魏国时占得上风。历史上,四川盆地失守的例子并不罕见。举例而言,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错曾辅佐秦惠文王成功征服四川;更早之前,刘备在实力尚弱之时,便通过击败刘璋占领了益州。即便益州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其实力又能强大到哪里呢?难道司马懿的军力比当年的刘备还不如刘璋吗?从各方面来看,蜀国的劣势几乎无可辩驳。
那么,如果非要给蜀汉一个“屹立不倒”的理由,那便是“政清人和”。自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稳定,文官中有诸葛亮这样的贤才,武将中则有赵云、黄忠、马超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尽管关羽、张飞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嗣关兴、张苞也肩负起了父辈的重任。这些有忠心的臣子,且蜀国民众集中力量、全力支持复兴汉室,展现出一定的凝聚力。然而,这些条件所带来的优势有限,毕竟蜀汉仅仅掌控了一州之地,尽管政通人和,实际上无力与魏国的庞大国力抗衡。
北方的魏国自曹丕即位后,开始了迅速的扩张。曹操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