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廷宁愿亡国,也不“立宪”?
创始人
2025-09-08 18:32:17
0

清朝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那时候的衰败看得很清楚。外面有强国欺负,国内百姓也过得苦,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多。可奇怪的是,清朝的皇上和官员们,看到国家快不行了,却做了个让人想不明白的决定:他们宁愿国家没了,也不愿意试试“立宪”来改变。到了这个关键时候,清朝为啥不接受立宪,哪怕国家快灭亡了,还要守住自己的位子呢?

保皇派和造反派之间存在着矛盾。

清朝的力量在鸦片战争后一年不如一年,这让很多读书人心里特别着急。国家没钱,加上外国列强老是来欺负,这些读书人就开始琢磨怎么从根本上救这个快要垮掉的王朝。这时候,支持立宪的人和主张革命的人开始唱对台戏,成了推动变革的两股大力量。立宪派觉得,清朝要是搞宪政改革,说不定还能振作起来,他们想在保留皇帝的基础上,加点现代化的政治手段。可革命派觉得清朝的改革没戏,这个烂透了的政权没法救了,只有推翻清朝,建个新的共和国,国家才有出头之日。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立宪派的重要人物。早在1890年代初期,康有为就有了立宪的想法,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和梁启超等人一起努力,想让这个主张被更多人知道并实行。康有为觉得,如果清朝能像欧洲的那些君主国一样,慢慢变成宪政体制,国家或许能重新振作。他在《大同书》里清楚地写了,清朝可以学习西方的立宪制度,推动法律建设和现代化。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好帮手,他的想法有了很大变化。他开始支持维新变法,后来主张立宪法。梁启超越来越觉得,改革的要害在于君主立宪。1901年,他写了《立宪法议》这篇文章,说想靠立宪让清朝慢慢变成君主立宪制,让光绪帝在宪法规矩里当君主。梁启超这时候想的立宪办法,就是想用慢慢来的改革,避开大乱子和流血的革命。不过,虽然有些读书人赞成他的主意,但清朝政府一直没全力去做。

同时,革命派的人觉得,清朝的制度已经烂到根上了,没法靠改革救回来。孙中山这些革命头头儿对清朝里想保守的和想改革的人都特别失望,他们觉得只有把现在的政府完全打倒,建个新制度,才能救中国。1894年,孙中山弄了个兴中会,后来又跑到国外,跟华兴会、光复会这些革命组织联手,一起推革命。他还提出了“赶走满族人、复兴中华、建民国、平分土地”这四个目标,不光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直接跟清朝对着干了。

这些年,革命人士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队伍也一天天壮大起来。1904年,黄兴等人组建了华兴会,蔡元培等人在上海也创办了光复会,他们一步步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光复会的建立,意味着革命人士有了更加稳固的组织力量。到了1905年,孙中山费了好大劲,把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都联合到了一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还提出了更加清楚的革命目标。

立宪派碰了壁,随后内阁就建立起来了。

1907年,清朝政府打算搞一个叫资政院的改革方案,还打算在每个省都搞个咨议局,想顺着立宪派的心思来推国家的宪政变革。虽说清朝口头上答应了这些改革,但其实满洲的贵族和皇族们并没全力支持。朝廷里头的权力架构还是老样子,皇族的利益永远摆第一,这样一来,清朝的改革就进行得慢悠悠的,没法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的大问题。

同时,清朝政府在1908年弄了个叫《钦定宪法大纲》的东西,里面说打算在1913年开个国会。这个文件看起来像是给清朝搞立宪定了个规矩,但其实啊,这个打算根本没咋执行。在清朝搞政治那会儿,好多改革都碰了大钉子。虽说各地都建了些咨询局,但它们起的作用差远了,很多地方咨议局根本就是个小透明。

立宪派的拥趸们一开始对变革满怀憧憬,他们觉得,通过慢慢来的政治变革,清朝能走上宪政和现代化的道路。可慢慢地,他们发现,虽然朝廷表面上让了点步,但骨子里,权力结构一点没变。特别是满族权贵们死活不肯改,让这些变革成了空壳子。

清朝的改革没啥进展后,革命派的力量就一天天大了起来,成了那时候最让人头疼的政治势力。他们觉得清朝改得太慢,根本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要想国家好起来,就得把清朝推翻,建个新的政治体系。革命派这么一动,好多地方都跟着响应了,特别是南方,革命的势头越来越猛。

1909年,因为里里外外都顶着压力,清朝政府就搞了个由庆亲王奕劻带头的“责任内阁”。可这个内阁里头,好多还是皇亲国戚或者满族的达官贵人,所以它也没能真正代表大家的意愿。虽说它叫“责任内阁”,但在不少人眼里,这内阁其实没啥真责任,还是被满族贵族给把控着,清朝那套老的政治规矩还是没变。

因为内阁里大都是满族人,所以好多立宪派的支持者都对内阁的成员安排挺失望的。他们瞧见皇族对改革不上心,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最后干脆站到了革命派那边。说到底,革命派说要来个彻底的大改革,这才更像是他们心里所想的——要想政治社会真有变化,恐怕只有把现在的统治体系给推翻了才行。

武昌的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两者相继发生。

1911年5月,四川那边闹起了保护铁路的事儿。一开始,就是些老百姓不满清朝政府想把四川的铁路交给外国人管,出来表达不满。可没想到,大家的反应那么强烈,这事儿一下子就变成了个大动静,很多人都参与进来了。这里面有些比较激进的人,特别是当地的士绅和那些反对清朝的秘密组织,他们不光想保护铁路,还要求朝廷进行更大的政治变革,甚至想让清朝垮台。清朝政府一看这阵仗,赶紧派了新军去平息这事儿。

清朝政府派出新军后,情况反而变得更糟,老百姓的反抗心还是没能压下去。在四川,不少地方的反对清朝的人开始和革命组织拉上关系,准备在全国发动革命。这下子,清朝政府应对起来就难了,保路运动在四川还有其他省,都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多,革命的热情也传遍了整个国家。到了10月,革命的人在湖北省发动了武昌起义,这就像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火花。武昌起义很快就爆发了,并且很快影响了南方的很多省份,成了全国大范围反抗清朝的开始。这次起义主要是因为清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上都做得不好,革命的人再也无法忍受清朝的烂摊子,他们想要完全推翻清朝,建立一个真正由老百姓说了算的制度。

武昌起义一成功,革命党的势力就火速扩散开来,南边的好几个省份都赶紧说自己独立了,这意味着辛亥革命大范围开始了。江西、湖南、安徽这些省一个接一个地不跟清朝玩了,自立门户当老大。各地的革命组织和地方武装也都跟着武昌起义的节奏,组成了一个很大的反清朝队伍。在南边,各省都忙着建自己的临时政府,还说要一起弄个民主共和国,场面越来越热闹,快收不住了。

清朝结束,然后建立了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一闹,清朝就垮得更快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封建皇帝的时代结束了。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大家也都认可了革命的成果。不过,清朝还没完全绝迹,得等到1912年2月,袁世凯让末代皇帝溥仪下了退位的命令,这才算是把朝廷的权力交了出去。

清朝的大问题是,不管外面挑战多大,里面压力多深,它就是改不过来。虽说清朝试着搞立宪改革,但权力上就是没动真格的。特别是满洲的贵族们,一想到要丢权力,心里头就特别不愿意。对他们来说,立宪就是要分点皇权出去,这可是他们打死也不想干的。在清朝,满族贵族老早就霸着统治地位,特别是八旗制度,更是让他们的地位和特权稳如泰山。

满族八旗有特别的规矩,这让满族贵族的日子跟汉族地主大不一样。旗人不能做生意,也不能种地,他们的任务就是当兵。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旗人能得到清朝政府的补贴和好处,可慢慢地,他们就不太会干其他事儿了。日子一长,满族贵族的打仗本事也越来越差,八旗军里腐败越来越严重,原本该保护国家的军队,变成了一个没战斗力的大队伍。很多旗人不会打仗,反而成了清朝的累赘,靠着朝廷发的钱过日子。

要是清朝能真的搞起立宪来,那就说明权力要分给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些了,特别是汉族里的那些大佬,他们的政治地位说不定能往上涨涨。要知道,在清朝那会儿,汉族人被紧紧地挡在权力圈子外面,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他们的地位普遍都比不上满族的贵族。但要是立宪派真的能把改革给搞成,那汉族人说不定就能分到点权力,这对满族的贵族来说,那可是个大大的麻烦。

过去,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为清朝打了很多胜仗的汉族大将军,虽然对清朝的稳固和地盘扩大功劳很大,但满族贵族却对他们有些害怕。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殊地位,满族贵族用了不少方法来压制汉族的力量,甚至把本该属于汉族的一些权力和好处,都抢到了自己手里。

所以,清朝就是舍不得手中的大权,就算立宪改革成功了,他们也会丢掉之前的特殊待遇,汉族人可能就会掌握更多权力。满族贵族们,宁可国家没了,也不想把权力交给汉族人。这种思想在清朝的改革里一直都有,特别是对立宪派想改革的时候,他们宁愿国家毁掉,也不想丢掉自己的特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   中国社科院发布七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   5月27日,...
木工砂光机多少钱一台 木工平面... 木工砂光机多少钱一台 在木工加工领域,木工砂光机是提升木材表面精度的核心设备,其价格受设备类型、配置...
原创 李... 李鸿章在临终之际,告诫后人要警惕一个特定的国家,声称中国要想强大,首先必须消灭它,而这并不是指外来的...
中兵红箭:中南钻石南阳高新店开... 证券之星消息,中兵红箭(000519)09月09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
原创 清... 在电视剧《如懿传》中,四阿哥弘历执意选择青樱作为福晋,然而他的决定被皇上阻止,最终富察琅嬅接替了青樱...
原创 项... 前言 秦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场战争,双方对峙的局面如同拉锯,难分胜负。直至垓下之战的发生...
原创 刘... 刘备麾下的猛将众多,正是这些将士的英勇奋战,才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的基业。然而在许多网友看来,刘备手下...
原创 陆... 在三国时期,陆逊不仅是东吴的丞相,还是当时的顶级名将,几乎达到了“出将入相”的顶峰。他的军事才华和政...
原创 年... 前言 年羹尧,清朝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经历了令人瞩目的权谋斗争,最终因被处决而结束了传奇一生。...
原创 扒... 明朝的兴起,起源于朱元璋,而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则开始于一个普通的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