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12月,项羽——那个被誉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英雄,终于被韩信围困在垓下。面对项羽所剩无几的败军,韩信巧妙地发动了政治攻势,命令士兵在四面八方唱起楚歌。原本已经士气低迷的楚军在楚歌的声浪中彻底崩溃,军心涣散,面临死亡威胁。危机感强烈的虞姬在这绝望之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和垓下歌》:“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军的命运已经注定,项羽的辉煌似乎也将陨落。无论他如何挣扎反抗,在汉军的层层包围中,最终还是选择了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悲壮的生命。
项羽的失败标志着楚汉之争的终结,刘邦顺利登上了帝位。尽管项羽在乌江自刎的壮烈场景被后人广为传颂,但他终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那位一度傲视群雄的西楚霸王,最终为自己的自负与高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失去了性命,还让西楚江山化为乌有。
历史上,许多人对项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毛主席也曾研究过项羽的失败之因,并且警示大家不要模仿项羽:“不要学,不要学西楚霸王。你不要学,我不要学,我们大家都不要学!”为了让人们吸取教训,毛主席特别指出项羽的三大错误:“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如此重视项羽的这三个错误?让我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三个决定项羽失败的致命问题。
公元前202年11月,项羽扫平了入关的障碍后,向函谷关进军,目标直指秦国的都城咸阳。然而,项羽来到函谷关时,惊讶地发现,秦军早已被刘邦的军队取而代之,而刘邦还抢先一步进入了咸阳。项羽愤怒至极,因为他与刘邦曾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而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时,刘邦却偷偷捷足先登,这令骄傲的项羽无法接受。范增此时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范增认为刘邦在关中的行为和气质深具帝王之气,项羽愈加愤怒,决定准备讨伐刘邦。虽然项羽军队有40万人,而刘邦仅有10万兵力,且项羽已深入关中,刘邦毫无依托,按理说项羽必胜无疑。
然而,这却是刘邦一生中最大的考验。为了化解危机,刘邦主动上前寻求和解,作出了屈尊的姿态,企图让项羽放松警惕。项羽一时被刘邦的“兄弟情深”打动,放下了对其的敌意,甚至忘记了此前誓言讨伐刘邦。在宴会中,范增多次给项羽暗示,意图让项羽一举除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自负不听范增的劝告,甚至无视即将来临的危险。愤怒之下,范增指派项庄以舞剑之名试图刺杀刘邦,但这一举动被项伯识破。项伯好感于刘邦,立刻起身舞剑,挡住了杀机。事态逐渐暴露,刘邦警觉起来,趁机借口离开,成功逃脱了这场危机。这场宴会,正是后人所称的“鸿门宴”。
如果项羽当时果断杀掉刘邦,那么刘邦的阵营势必会解体,刘邦身边的将士们并非项羽的对手,楚汉之争恐怕也就此终结。项羽的疏忽,使得刘邦得以活命并逐渐恢复力量,最终与项羽展开了后续的角逐。
毛主席深刻认为项羽的失误正是源自于“惧怕一时的不良政治影响”,而最终付出了“长期的不良影响”。毛主席告诫后人,不能抱有“机会主义”的幻想,敌人绝不会自己消失,必须坚决消除隐患。范增的方案虽然不太光彩,但与放任刘邦活命比起来,显然更具实际效果。在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刺杀就是采取了这样的粗暴而有效的手段。例如康熙通过简单暴力除掉鳌拜,晋灵公亦试图用恶犬刺杀赵盾。这些历史事例都表明,除去敌人的手段有时可以直接且迅速。
如果项羽当时果断斩杀刘邦,刘邦的阵营恐怕很难再与项羽抗衡。纵观当时的形势,除了刘邦,其他地方的诸侯基本都是些弱小的势力,项羽完全可以一举扫除。但是,项羽未能抓住这一机会,最终让刘邦的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了西楚的最大敌人。
鸿门宴之后,项羽选择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定都彭城,建立了西楚政权。尽管他自信彭城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但毛主席认为这个决定并非明智之选。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战略位置至关重要。而关中则有秦岭、黄河等天然屏障,可以大大减轻防守压力,项羽却选择了容易遭到两线夹击的彭城,令他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项羽最终在与齐地的东征中,逐渐失去了彭城,陷入了两头作战的疲于奔命,难以集中力量对付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