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期间忙碌不堪,事务纷繁复杂。尽管如此,他曾表示:“虽然我事多,但在打桥牌的时候,感觉特别放松。因为在打牌时,什么都不用想,专心在牌局上,反而能让大脑得到放松。”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缓解邓公的工作压力,她特意在家里放置了一张桌子,方便邓小平随时能打桥牌。
其实,邓小平与桥牌的缘分早已有了许多年头,且期间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那么,作为一位平时公务繁忙的领导,邓小平是如何学会打桥牌的呢?一些人认为,邓小平身为四川人,打桥牌应该是川蜀地区的传统活动,因此他大概是在五十年代期间在四川的家乡学会的。虽然这类说法有其道理,但实际上,邓小平对桥牌的喜爱并非仅仅因为其地域性。对于邓公来说,打桥牌是一项充满魅力的活动。
桥牌不仅需要运用复杂且严谨的推理和计算,还要求玩家进行精准的判断与决策,这些挑战正吸引着邓小平长年沉迷其中。他曾笑言:“我能游泳,说明体能还行;我能打牌,证明我的头脑还不错。”而关于游泳,邓小平更偏好大海而非泳池,他觉得泳池过于局限,而广阔的大海则能给予更多的自由。这种对海洋的偏爱也与他对桥牌的态度相似——注重智慧与思维的开阔,身体和大脑得到了双重锻炼与提升。
邓小平对桥牌的热爱不仅限于个人娱乐,1978年,他应桥牌爱好者的请求,批准在国内推广桥牌运动。1980年代初,桥牌在中国的普及逐渐展开,1979年,中国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桥牌大赛,随之而来的是桥牌协会和新闻协会的成立。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功不可没。也正是他将桥牌这一运动推广到中国,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的桥牌搭档遍及各个年龄层,既有年轻的王大明、丁关根,也有年长的吴晗、张致祥等人,甚至包括著名的“棋圣”聂卫平。聂卫平在多个场合夸赞邓小平的桥牌技艺,他曾说:“邓公的桥牌技术非常高。”这一评价也得到了众多证据的支持。1984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老同志桥牌比赛”,邓小平参加了其中九届,并且连续三届获得冠军,最终还获得了三连冠奖杯。
不过,有人质疑,长时间坐在桥牌桌前打牌是否会对邓小平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对此,聂卫平解释道:“对于邓公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他有很多周日的时间都与人打牌,一局打上三个小时,甚至饭后还接着打,一直到晚上十点。”无论牌局如何,邓公在牌桌上始终保持高度集中。
1981年,著名桥牌女王杨小燕曾与邓小平有过一场“桥牌对决”。杨小燕回忆起那次比赛时称,邓小平的桥牌技术堪称专业水准。两人当晚的对局一直持续到11点,邓小平表现得非常自信、果断且理智,给杨小燕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年近八十的邓小平,能在思考力和体力上做到如此精湛,实在令人钦佩。
邓小平晚年有更多的时间来和朋友们切磋牌技,他在桥牌桌上总是精力充沛且充满决策力。即便有争议的牌局,邓小平也会坚持再打一局,确保弄清楚分歧的真相。而在面对劣势时,他也不急于结束比赛,而是给予对方再次挑战的机会。邓小平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比赛,更多的是享受打桥牌过程中的乐趣。
邓小平的工作压力一度让他思虑过度,这时,桥牌成了他重要的放松方式。为了帮助邓公缓解压力,卓琳特意在家为邓小平腾出了一张牌桌。而邓小平的桥牌生活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晚年时,邓小平的身体不再那么灵活,然而他依然能准确出牌,通常由他自己决定出牌,尽管他不再亲自洗牌或捡牌,但他的思维依然敏捷,桥牌依然是他的一项重要爱好。
邓小平曾说,桥牌就像音乐一样有吸引力,甚至可以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一种文化纽带。这也体现了他对友谊与合作的重视,桥牌不仅仅是比赛,更是增进情谊的方式。
邓小平的桥牌生涯不仅展示了他在战略、智慧上的卓越能力,也反映了他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即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依然通过桥牌寻找到一份宁静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