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差点让秦国在战国前期消失的“四代乱政”是什么历史事件?》中,本鬼提到,在秦厉共公逝世后,秦国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动荡时期,称为“四代乱政”,这场乱政使得国力大幅衰退。更为棘手的是,秦国这一段时期正遇上了魏国的“李悝变法”,魏国因此准备充分利用秦国的内部混乱,寻求一举击垮这个强敌的机会。
如果魏国能够趁此机会将秦国彻底打败,几乎可以确定,他们将有很大可能性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图。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知道,魏国并未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反而是在秦国成功走出“四代乱政”之后,由这个国家统一了整个战国。因此,魏国为何未能在这段艰难时期向秦国施加致命一击呢?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鬼将为大家解析一下个人观点。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魏国在这一时期大举西进的君主是魏国首位帝王,也是唯一的一位雄主——魏文侯。然而,作为魏国的第一代君主,魏文侯执政后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去解决“三家分晋”留下的遗留问题(例如领地的交换等)以及推动变法。这导致他在关键的“四代乱政”时期错失了前进的最佳时机。
等到魏文侯终于准备好进行大规模西进时,秦国的“四代乱政”已经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尤其是在秦简公和秦后惠公执政期间。虽然魏国对秦国的初期攻势颇为顺利,但并未成功地一举击溃对方。魏文侯意识到,想要兼并秦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以持久战的形式进行,于是他任命了“兵家亚圣”吴起为主要指挥官,全面负责对秦国的战争事务。
在魏文侯和吴起的带领下,魏国对秦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逐步兼并,举措稳重且成效显著,甚至攻占了战略重地——函谷关。然而,魏国的胜利情况引起了东方诸侯的警钟,魏文侯被迫抽调部分力量去应对来自东面的威胁。虽然如此,魏国的战略重心依旧保持向西。
在周安王六年(公元396年),魏文侯去世。新君魏武侯继位后,将战略重心进行了一次转变,这一转型的标志有两个:首先,在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吴起在“阴晋之战”中获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此时秦国已开始进行反攻,双方的战略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其次,在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吴起出现在了对抗齐国的战场上。
到了周安王十五年(前387年),因为魏武侯对吴起的猜疑,吴起最终选择了逃离魏国。随着他的离去,魏国对白国的军事策略基本陷入停滞,而魏武侯则将国家的外交政策转向了对东部的争霸,专注于防御西面的威胁。而值得注意的是,吴起逃离魏国的那一年,正是秦国“四代乱政”达到巅峰的秦出公元年,魏国在此关键时刻机会尽失,未能借此进入秦国。
到了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秦献公成功返回并推翻了秦出公,从而结束了秦国的“四代乱政”。随着这一动荡局面的终结,魏国永远失去了全面击溃秦国的历史机遇。当商鞅从魏国走入秦国的时候,魏国的命运之钟已经敲响。